行唐縣

行唐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縣,地處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北部,介於東經114°10』一114°41』,北緯38°21』—38°43』之間。轄區總面積966平方千米,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截止2023年6月,縣內戶籍人口46萬。縣政府駐行唐縣玉城西大街7號。

行唐屬太行淺山區,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群山聳列,中部丘陵起伏,南部平原坦蕩,形成三類梯形地貌。沙河、磁河、郜河、曲河四條主要河流貫穿全境。行唐縣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晝暖夜涼,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溫度為14.7℃,年平均降水量為450毫米。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行唐縣所處地區聚居,勞動生息。公元前291年置南行唐邑。秦置南行唐縣,北魏去「南」字為行唐縣。1914年,行唐縣屬保定道,在1928年廢道后,屬河北省統轄。1949年後,行唐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在1954年撤銷定縣專區后,改屬石家莊專區。1993年6月,行唐縣為石家莊市轄縣。

行唐縣

行唐縣是河北省糧油重點生產基地之一。農業以「兩紅一白」(紅棗、紅薯、牛奶)為主,外加種植紅薯、穀子、棉花、烤煙等糧食和經濟作物,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此外,乳業產業集群、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高端包裝產業集群四大產業集群是行唐縣第二產業的支柱產業。2021年,行唐縣生產總值達到13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3.6:17.2:49.1。

行唐縣主打農業休閑+旅遊的旅遊戰略,境內建有4家行唐縣休閑農業園區。其中,行唐縣多利莊園現代農業園區和行唐縣城寨有機山莊被評為國家級四星休閑農業園。此外,境內還有升仙橋、城隍廟、琉璃廟、文廟大成殿等歷史古迹景點。

名稱

公元前3000-2000年間,時任「帝」(即部落聯盟長)的帝摯不行善政,所以被各部落長罷免,而唐堯則憑藉在任部落長時的賢明人品和顯著業績而被推舉為「帝」,成為當時的全國最高領導人。那時,「帝」的都城在平陽(現山西臨汾)。所以堯帝赴任時,需要從其治所(現定州市唐城村)一路向南。當時他經過並駐蹕於行唐。於是,行唐這塊地方開始有了文字記載的名稱「南行唐邑」,其義即「唐堯南行經過的地方」。此後,南行唐邑又數次更改名稱,有過南行唐、行唐、章武、永昌、恆陽等縣名。從明代開始為行唐縣,自此便不再改變。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在以部落制和部落聯盟製為政體的父系氏族社會中,以所處時代、地理位置來推斷,行唐一帶應處於陶唐部落轄管之下。到公元前約22~21世紀,堯帝的治所在現在的定州市唐城村一帶,距行唐百里之遙,所以,當時行唐一帶應處於陶唐部落的中心地帶。

公元前2357年,堯帝去平陽赴任時,經過並駐蹕於行唐,於是便有文字記載的名稱「南行唐邑」。周朝創建以後,天下被分為九州,而南行唐邑劃歸九州之一的并州管轄。

春秋時期,一些逐步內遷的邊遠少數民族建國,由少數民族白狄中的一支鮮虞人建立了一個較大的國家「鮮虞國」,南行唐邑即歸鮮虞國。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消滅了鮮虞國,南行唐邑便納入了晉國治理之下。

後來,晉國因內亂而瓦解,分為趙、魏、韓三個新的諸侯國。而北方少數民族也乘機南遷,在各內地諸侯國勢力不及之地建國自治。其中,再度興起的白狄人佔據河北中西部,建立了「中山國」。南行唐邑就在中山國的統治之下。公元前296年,趙國發兵消滅了中山國,南行唐邑遂成為趙國屬地。

秦漢至隋唐

秦皇滅六國后,南行唐邑便歸為秦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封制」改為「郡縣制」,河北中南部一帶設立了巨鹿郡,南行唐邑即歸巨鹿郡管轄;同時,改邑為縣,南行唐邑也隨之改為「南行唐縣」。

西漢建立后,對秦朝的行政區劃做了調整,在河北中西部一帶設置了恆山郡(大致為現石家莊市所轄地帶)。在西、東兩漢,南行唐一直為恆山郡(有時稱常山郡)轄縣。

三國鼎立時期,南行唐邑歸屬曹丕建立的魏國。北魏後期(公元486年),南行唐縣的「南」字被去掉,改稱為「行唐縣」。公元490年,行唐提格,設置了「唐郡」,轄靈壽、曲陽、行唐三縣。公元497年,唐郡廢除,此後復歸常山郡所轄。

進入唐代以後,行唐開始不斷更換名稱。首先是武則天稱帝后,由於行唐縣名與唐朝國號有同字,行唐縣名改為「章武」。武則天壽終正寢后,李顯繼位,立即取消「章武」而再復「行唐」縣名。時至中唐,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深感恆山郡一代軍事地位至關重要,因此,行唐設置了「泜州」,下轄靈壽、曲陽、行唐三縣。到公元774年,泜州被撤銷,行唐又納入恆山郡管轄範圍。

五代十國期間,政權幾經更迭,該縣也多番更名。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由「行唐」再度改稱「章武。僅過16年,隨着新政權「後唐」的建立,恢復「行唐」縣名。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將行唐縣名改為「永昌」。直到後漢政權,才改回「行唐」。

宋元至明清

宋朝建立后,將地方行政體制由郡、縣改為路、府、州、縣,因此,原恆山郡改為真定府,行唐便成為真定府轄縣。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由於行唐當時處於防遼前沿,因此在行唐的西北部地區設置了 「北寨」,直接隸屬由真定府改制的鎮州管轄。

北宋後期,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揮師南下,直取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殘存的南宋政權逃往長江中下游一帶。行唐自此成為金國屬地,歸金國劃定的河北西路真定府所轄。元朝建立后,元朝政權忌諱「行唐」這個漢文化意味極深的縣名,便改「行唐」為「恆陽」,歸元朝的中書省保定路所轄。

明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京。為加強對京城周邊地區的控制,廢除了北京附近原有的地方政權管理關係,設置了北直隸行政區,直接歸京師管轄。京南一帶設置了保定、真定等府,行唐恢復原有縣名,劃歸真定府管轄。

清王朝統一全國之後,地方行政機構基本沿襲明代設置,劃為省、府、縣三級,河北地帶仍歸京城直轄,稱「直隸省」,行唐屬直隸省真定府所轄。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后,簡化地方建制設置,原來的府、州、廳一律改稱為縣,在省與縣之間設置了「道」一級行政機構。河北境域共設置了4個道,行唐劃為直隸省范陽道轄縣。1914年,范陽道改稱保定道,行唐為保定道轄縣。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撤銷了省與縣之間的「道」一級編製,河北各縣直屬省政府管理,行唐遂為省直轄縣。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國民黨政府攜帶財物望風南逃,全縣陷入無政府狀態。八路軍隨即挺進太行山,廣泛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1937年10月,具有行政職能的全縣「抗日救國總動員會」成立;次年2月,成立了由晉察冀邊區臨時政府領導的行唐縣抗日聯合政府,先後劃歸冀西第二專區、第三專區、第五專區及北嶽區第五專區、第四專區、冀晉區第四專區等晉察冀邊區下屬專區領導。抗日戰爭勝利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行唐又先後隸屬北嶽區第四專區、察哈爾省建屏專區、河北省定縣專區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行唐縣民主政府」改稱「行唐縣人民政府」,仍歸定縣專區領導。1954年定縣專區撤銷,行唐改歸石家莊專區領導。

1957年,康莊、南霍營劃歸行唐縣。次年,行唐與新樂縣合併,統稱新樂縣,縣治從兩縣原址遷出,另在新樂縣東長壽鎮建立了新縣城。1962年,兩縣分治,重新恢復行唐縣,縣治遷回原址。此間,均屬石家莊地區行署轄縣。

1979年,行唐縣被中央農業部、輕工業部、商業部定為全國第一批奶山羊生產基地縣。

1993年6月,撤銷石家莊地區,地、市合併為石家莊市,行唐縣為石家莊市轄縣。

地理

位置境域

行唐縣地處河北省西南部,介於東經114°10』一114°41』,北緯38°21』—38°43』之間,東隔大沙河與保定市曲陽縣相望,西與靈壽縣交界,南與正定縣、新樂市毗鄰,北與保定市阜平縣接壤。行唐縣屬於太行山東麓淺山區與華北平原交接地帶,縣境西北部為太行山淺山區,東南部為華北平原西緣。

行唐縣

氣候

行唐縣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晝暖夜涼,冬季寒冷少雪,一年當中春秋氣溫變化較快。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40.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60%,5月日照總時數最多,11月最少。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溫度為14.7℃,平均無霜期為219天,無霜期80%,年平均日照時數215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450毫米。由於受季風影響,年內降水極不均勻,最長連續無降水日為103天,最長連續降水日為9天。

地質

地層

行唐縣是個北西至南東間不規則矩形,老地層分佈在西北部,向東南逐漸變新,丘陵邊緣及以東的平原為新生界分佈。境內除古生界部分地層和中生界全部地層缺失外,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等其他地層都有出露。其中,太古界和新生界地層出露分別佔35%和45%。

地質構造

行唐縣的古地理位置處於中朝准地台中部。基底形成於太古代後期,即阜平群地層的沉積。在28億年前,阜平群地層經歷了強烈的地殼運動—阜平運動,這一運動使凹陷帶全面褶皺回返、區域變質、混合岩化,基底固結。運動形成了一些復背斜、復向斜、倒轉背斜、倒轉向斜及斷裂構造等。

元古代早期的呂梁運動,使地層連續褶皺回返,奠定了整個中朝准地台的結晶基底。經歷阜平、呂梁兩次大的運動,行唐縣形成平行或垂直於褶皺軸線的斷裂,大都與褶皺同期形成。古生代後期至中生代,行唐沒有地層沉積,但受到燕山運動的影響,塊狀斷裂比較發育,斷裂性質以高角度正斷層為主,部分斷層是繼承古構造線的復活。

由於燕山運動的斷裂構造破壞,使行唐古生代地層呈零星出露。新生代早期,太行山東麓邊緣小型斷凹繼承了燕山運動的構造線方向,即北東向斷陷沉積,邊界斷裂隨之生長,垂直斷距加大,形成了山區、平原的基本形態。

地形地貌

行唐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低山丘陵,與華北平原接壤。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西北低山,中部丘陵,東南平坦。團山—黃龍港—秦台—北城寨一線西北部為低山區,山體近東西走向,呈向東傾斜逐步平緩收斂的階梯狀態。北龍崗—趙陽關—上碑—南翟營一線西北部為丘陵區,地勢平緩,海拔最高287米(葦園村南山)。北龍崗—趙陽關—上碑—南翟營一線東南部是新生界第四系太行山山前洪積沖積扇黃土平原。

水文水利

河流

行唐縣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東靠沙河,西界磁河,境內有郜河、曲河,還有流域大於30平方千米的6條河(溝):江河、黃龍港、餓公河、庫兒溝、龍門溝、廟嶺溝。

郜河屬沙河支流,為境內最大的河流。其源於縣境西北部的西平峰山、鰲魚山一帶,向東南流經縣城東折到北高里村東南匯入沙河。全長69.4千米,流域面積484.9平方千米。

沙河,古稱派河,為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東北的孤山腳下。流域面積4970平方千米。河道行唐段,從東安太庄東北1.8千米處入境,東南至北高里村東3千米處出境共19.3千米。

曲河,曾名海子河,屬季節性河流,源於行唐北部蘆家莊、普塔石一帶,至賈庄鄉河合村東北匯入沙河。河流全長33.3千米,流域面積152平方千米。

磁河,原名磁水。大支流五條,分別發源於靈壽縣白蛇嶺、北山五嶽寨、王母山北峪和東峪、行唐石坊一帶、山西省五台山南山。其中源於行唐的一大支流——廟嶺溝,流域面積33.9平方千米。

水利

境內擁有大中小型水庫16座,總庫容存量為1.6億立方米,水面面積1.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2%。其中:口頭水庫總庫容10560萬立方米,紅領巾水庫總庫容3154萬立方米,其他14座小型水庫總庫容1916萬立方米。地表水資源2.3億立方米,地下水1億立方米,地下水埋深20~25米。

土壤

行唐縣全縣土壤共分5個土類,9個亞類,25個土屬,56個土種。

褐土類包括5個亞類,17個土屬,38個土種,遍布各地。由於地下水埋藏較深,受季風性氣候影響,年降水量較少,常處於半乾旱淋溶狀態。

草甸土包括一個亞類(草甸土亞類)、3個土屬,9個土種。主要分佈在低山丘陵區河谷兩側、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成土母質為河流沖積物,是直接受地下水季節性浸潤影響,在草甸植被下發育的一類半水成土壤。

潮土的形成發育在山麓平原東部大沙河岸和郜河、磁河的河漫灘區。潮土化過程還在繼續進行。潮土分1個亞類,3個土屬,5個土種。

沼澤土是在地勢低洼,無排水出路,地面長期積水的情況下發育的一類水成土壤。主要分佈在南橋、北龍崗、賈庄等鄉鎮沿大沙河河漫灘的低洼地區和季節性積水區。

水稻土包括一個亞類(潛育型水稻土),一個土屬(壤質河流沖積物),兩個土種。主要分佈在北龍崗、賈庄、連家莊等鄉沿大沙河西側河灘地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2019年底,行唐縣有耕地72.73萬畝;種植園用地10.74萬畝;林地17.65萬畝;草地面積13.98萬畝;濕地0.26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43萬畝;交通運輸用地4.21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03萬畝。

藥材資源

行唐縣主要有白草、黃背草、阿爾泰紫菀、紫荊、知母、遠志、紫蘇、伏苓、益母草、艾葉、牽牛、干葛、防風、貝母、生地等中草藥資源。此外,行唐縣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是石家莊中藥材種植大縣,種植藥材品種20多個,其中丹參、防風、桔梗、黃芪、黃芩、白朮等品種是主要種植品種。

礦產資源

行唐縣礦產資源豐富,蘊有磁鐵礦、白雲石、鉀長石、雲母、石灰石、硅石等30多個礦種,其中硅石儲量6000萬噸,雲母儲量1200萬噸,均位居全省前列。其金屬類礦藏包括磁鐵礦、錳礦、放射性釷礦以及金、銀、銅、鉛、鋅等;非金屬類礦藏包括石灰岩、白雲岩、鉀長石、硅石、花崗岩、蛭石、泥灰岩、重晶石等。

森林資源

行唐縣的林地面積達到17.65萬畝。其中,喬木林地6.62萬畝,佔37.51%;灌木林地0.23萬畝,佔1.30%;其他林地10.8萬畝,佔61.19%。

喬木類植物有31科41屬63種,以楊樹、柳樹、側柏、棗樹及蘋果樹等10餘屬近40個樹種為主;用材樹種主要有楊樹、柳樹、洋槐、榆樹、臭椿等10餘種;果樹類主要樹種為紅棗樹、蘋果樹、柿子樹、桃樹、梨樹、杏樹等。喬木類植物在全縣各地都有分佈。灌木類植物有20餘種,以酸棗、荊條、花椒、紫穗槐、胡枝子等為主,主要分佈在口頭以北山區及北龍崗、北城寨各鄉。

生物多樣性

植物

行唐縣植物種類有上千種。以豆科、葡科、禾本科等10餘科為主構成全縣天然草地。山區主要有白草、營草、黃背草、阿爾泰紫花等中草藥;丘陵有毛地黃和禾本科雜草,如狼尾草、狗尾草、虎尾草等;平原有馬唐草、畫眉草、稗草、刺菜等雜草;河流沿岸灘地上,有葫蘆草、苣賣菜、田旋花等;地面積水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主要有蘆葦、兩棲蓼、半夏、水燭、慈菇、水蔥等。行唐縣建有「河北行唐國家紅棗公園」,園內有千年以上古棗樹8株,500年以上的古棗樹59株,百年以上的古棗園近萬畝。

動物

全縣境內的哺乳類動物有狼、獾、狐狸、黃鼠狼、野兔、老鼠、蝙蝠、刺蝟等;鳥類有家燕、雁、烏鴉、喜鵲、貓頭鷹、雀鷹、大杜鵑、啄木鳥、黃雀、黃胸鵐、黃鸝等;魚類有鯽魚、青魚、草魚、鰱、馬口魚、黃鱔等;昆蟲類有有瓢蟲、螞蟻、蜂類、蝴蝶、短翅鳴螽、蟋蟀等;爬行動物有蛇、蜥蜴、壁虎、烏龜、鱉等。根據舊志記載,行唐縣境內曾有虎、獐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蹤跡,但如今已經消失;狼和豹的蹤跡較少,曾在山區、丘陵等區域出現過。此外,在行唐縣潁水河沿線,常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鷺等鳥類出現。

自然災害

行唐縣境內經常發生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旱、澇、低溫連陰雨、乾熱風、冰雹、暴雨、大風、霜凍等氣象災害。

因受季風影響,降水年變率較大,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過於集中,是形成旱澇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行唐縣處半山區,東南海拔75米,西北最高達960米,坡度大,植被條件差,遇大風暴雨,降水大量湧入平原和低洼地,容易使局部地區造成洪澇災害。2015年,受持續連陰雨影響,行唐縣九口子鄉、口頭鎮、上閆庄鄉三個鄉鎮的大棗大面積腐爛、開裂、縮果,減產7成。截至9月15日9時,行唐縣2.1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8.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600餘萬元。

降雹晝夜24小時都有發生,冰雹主要走向是從西北到東南,行唐縣上連莊、上閻庄一帶和楊家莊、北河一帶為多雹區。1977年6月2日下午3時左右,降雹時間長達10餘分鐘,有的地方持續半個多小時,雹子大如棗和杏核,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達8.27萬畝。

行政區劃

行唐縣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3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行唐縣玉城西大街7號。

政治

人口

人口數量

2021年年末,行唐全縣常駐人口有376627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末,男性佔總人口比重為50.54%,女性人口佔比為49.4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20。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佔比為22.30%,15-59歲人口佔比為56.05%,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為21.6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為15.07%。

民族

行唐歷來為漢族聚居之地,后因婚嫁、工作等原因,其他少數民族遷入。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情況,行唐縣境內的漢族人口佔比達到了99.8%,此外,還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保安族、白族、滿足、土家族等共計29個少數民族。

語言

行唐地處太行東麓,方言屬北方官話的晉語與冀魯官話的中間地帶的混合語,同時兼并了兩種方言的特點。在聲母上,較普通話多出[V]、[ŋ]、[n]三個。聲調四個,即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不分陰陽。人聲在方言中僅保留一個調類,不再讀古入聲調。配合關係與普通話有所不同,首先是舌尖前音[ts]、[ts′]、[s]能夠與撮口兩呼的韻母相拼,[uei]與[t]、[t』]、[ts]相拼丟失韻頭,其他配合關係與普通話一致。

宗教信仰

行唐縣歷史記載上曾有過教道和回教,加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成為儒、釋、道俱全的宗教體系。截止2017年,全縣信教群眾達10700餘人,佔全縣人口總數的2.5%,分佈在15個鄉鎮251個村。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傳入行唐時間無考,但據舊志載:「封崇寺,在北街之東,北齊天保年間(551~556年)建,隋開皇間有崇辨大師悟公得道,受封崇禪,符初勒改今名,以封辨故也。」可見北齊天保間境內已有佛事活動。據民國17年(1948)《河北省政府統計概要》記載,當年行唐縣有佛教徒68人,其中男65人,女3人。縣內的寺院多數建於唐、宋、元時期,以元為盛。這期間建立了南翟營村的吉祥院、連家莊村的蓮花寺、賈庄村的興國寺、寺庄村的黃花寺、名布村的石佛寺等寺院。據康熙十九年縣誌載,當時全縣有寺院54座。此後,寺廟多因戰爭或其他原因有所損毀。香蓮寺是現存寺院中唯一有佛事活動的寺廟。

基督教

基督教在鴉片戰爭前後傳入中國,於1916年傳入行唐縣,並建教堂一座,由中、英、美神職人員任教,在上碑、南橋、貝村等地活動。1983年宗教活動轉入正常,並於1985年在城南新建基督教堂一所。2005年教徒已發展到9430人,佔全縣信教群眾的88%,分佈在15個鄉鎮,有103個聚會點,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宗教群體。

天主教

天主教於清光緒年間傳入行唐縣,先後於上龍門、歡同、習村、上方等村修建教堂,由外縣的神甫執掌傳道講經。1928年教徒發展到332人。日寇侵佔行唐后,教堂被毀。新中國成立后,教堂逐漸修復,教徒發展到500餘人,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取締。1980年後恢復活動。天主教有歡同、上龍門、習村教堂和西瓦仁活動點。

經濟

概述

行唐縣是農業大縣,是河北省糧油重點生產基地之一,是河北省唯一的國家農業開發縣。農業以「兩紅一白」(紅棗、紅薯、牛奶)為主導產業,外加種植紅薯、穀子、棉花、烤煙等糧食和經濟作物,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第二產業形成了乳業產業集群、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高端包裝產業集群等四大產業集群。

2021年,行唐縣生產總值達13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2.7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64.8億元,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3.6:17.2:49.1。全縣人均生產總值 3525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3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906元。

第一產業

2020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59億元,比上年增長9.29%,其中農業產值26.76億元,增長4.64%,畜牧業產值31.96億元,增長10.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04億元,增長13.9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42.6億元,比上年增長8.2%。

行唐縣產業優勢明顯,以「兩紅一白」(紅棗、紅薯、牛奶)為支柱產業。行唐紅棗栽植面積70萬畝,年產優質大棗12萬噸,被評為「中國行唐大棗之鄉」「中國優質大棗產業基地」。行唐縣日產鮮奶500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生態奶源基地,也是中國牛奶生產強縣。

全縣共有耕地53.9萬畝,適宜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紅薯、穀子、棉花、烤煙等糧食和經濟作物。境內山場盛產蘋果、梨、杏、大棗等乾鮮果品。全縣大牲畜存欄8萬頭,奶牛存欄7.5萬頭,豬存欄13.5萬頭,家禽存欄31萬隻,肉類總產1.84萬噸,蛋類總產1.5萬噸,奶類總產23萬噸,是蒙牛、明旺等大型乳業集團的奶源基地。2022年,行唐縣新增國家級示範合作社1家、省市級示範合作社19家、家庭農場1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9家,發展中藥材、紅薯等特色農業6.3萬畝,3個農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第二產業

2020年,行唐縣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 15.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43.1億元,完成增加值9.37億元,實現利潤2.88億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產值86222萬元,完成增加值21820萬元。

行唐縣已形成乳業產業集群、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高端包裝產業集群等四大產業集群。其中,乳業是行唐縣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已形成奶牛養殖、乳品加工、農牧機械、飼草飼料、包裝等全產業鏈條。

2022年,新型建材產業完成總投資38.5億元的玉晶玻璃「一窯兩線」技改后,可實現產能4800噸、產值30億元。包裝和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方面,上半年總產值分別達到4.1億元、2.37億元,增速10.4%、9.2%。全縣完成工業投資65.7億元,新增「專精特新」企業7家,獲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頭部企業」6家。

截止2023年,行唐縣有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名優產品9個,君樂寶嬰幼兒奶粉喜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中電生物質發電工程獲評「全國百個城鎮清潔供熱示範項目」,鵬海製藥、台西井酒業被評為「全市百家優秀民營企業」,木源泵業被市政府認定為「效益型企業」,炫坤耐火磚成功進軍歐洲市場、被省工信廳評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歐仕門業國外轉板上市進展順利,農藝種業實現掛牌上市立項。

第三產業

2022年,行唐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96.8億元、104.4億元,分別增長11.7%、23.1%;新增省級休閑農業園區4家,旅遊業綜合收入3100萬元。

2020年末,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7.83億元,增長4%。全縣限額以上貿易企業7家,其中批發業1家,零售業4家,住宿業1家,餐飲業1家。限額以上實現零售額為4144萬元,增長6.24%。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8.68億元,下降2.7%。批發零售實現增加值 6.24億元,同比增長 7.8%,住宿餐飲實現增加值 5766萬元,同比下降18.3%。全年實際利用外資 3106萬美元,同比增長3.6倍。交通運輸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4.22億元,同比增長0.3%。全年完成郵政業務量6157.6萬元,比上年下降1.9%。

行唐經濟開發區

行唐經濟開發區在2011年被評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總規劃面積17.98平方千米,批複產業為裝備製造、新型建材、生物醫藥。開發區中的南區毗鄰京昆高速行唐南出入口,以先進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健康產業為主導產業;北區主導產業為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原食品工業園區重點發展輕工食品產業。2019年,行唐經濟開發區在154家省級開發區中綜合排名第37位,2020-2021年連續兩年在55家農業類省級開發區中位列B等次。

社會事業

教育

2020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08所,在校生77894人。普通中學14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小學63所(不含196個教學點),全縣幼兒園95所(其中獨立幼兒園26所),特教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年末教師6004人。其中:普通中學教師1957人,小學教師2971人。

衛生健康

2020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06個,床位數1859張。醫院、衛生院28個(含10個民營醫院),衛生技術人員2649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1085人。農村有衛生室的村數321個,佔總村數的97.2%,鄉村醫生559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48‰,嬰兒死亡率1.87‰,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傳染病發病率2.81‰。

科技

2020年,全縣事業單位管理人才586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達到5057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45人。2022年7月,行唐縣出台了科技支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十六條政策措施;加快撥付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市級創新平台等補助獎勵資金,激勵科技企業開展研發;並搭建常態化科技政策宣講服務平台。

文化事業

2020年,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7.97%,有線電視用戶10273戶。

行唐縣文化館在2020年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評為一級文化館。文化館主要負責普及藝術知識、培養各類文藝人才、組織籌劃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群眾文藝創作、群眾文化理論研究和對外民間交流等工作。

行唐縣圖書館館藏圖書達7萬餘冊,年訂閱雜誌報刊40餘種。館內設借閱室、少兒閱覽室、自習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學雷鋒服務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等區域。

體育

2022年,全縣新建球類運動場地33個,更新健身設施94處,舉辦文體活動155場次,首屆線上「千人大比舞」登陸河北衛視。2023年,行唐縣舉辦全民健身大會「龍印杯」籃球賽。該賽事是河北省首屆全民健身大會預選賽,也是行唐縣最大規模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

環保

2022年,行唐縣有8家企業環保績效等級「升A晉B」,全年優良天數244天、優良率66.9%,重污染天氣6天、同比減少13天;完成營造林5.4萬畝;黑臭水體、入河非法排污口動態清零,2個市級水質考核斷面全年達標;河道生態補水1.2億立方,實施「旱作雨養」項目1萬畝。

社會保障

2020年年末,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6842人,收繳養老保險金2782萬元,76730人領取養老保險金,支付10460萬元;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657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775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842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62720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14192人,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64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26940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11491人。

2020年,按照農村扶貧標準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年末農村貧困村有0個,人口0人。全年發放城鎮低保金314.1萬元,為0.78萬人次城鎮居民提供生活保障;發放農村低保4385.7萬元,為18.3萬人次提供了生活保障。

交通

綜述

行唐區位交通優越,縣城距正定國際機場20分鐘車程,距省會30分鐘車程,距京津雄2.5小時車程,3小時交通圈直達北京、天津、太原、邯鄲、德州等地。京昆高速、朔黃鐵路貫穿全境,京昆高速在行唐設有兩個出入口、一個服務區,京贊、正繁、寶平等3條國省幹道縱橫交錯。

公路

京贊公路、高平公路大致自東北—西南向行唐縣橫貫全境,無繁公路自東南—西北向縱穿全縣;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城區外環全線貫通,使京贊公路、無繁公路暢通無阻。這些公路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縣城外環和三條省幹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脈絡,「村村通」公路為補充,鄉與鄉相連,村與村相通,干支結合、縱橫交錯的公路路網格局。

截至2020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607.429千米,高速公路通車裡程25.5千米,公路密度達到1.66千米/平方千米。其中高等公路134.059千米,縣級公路58.88千米,鄉級公路396.36千米,村級公路1010.03千米,專用線8.1千米。

鐵路

行唐縣有朔黃鐵路通車運營,境內有行唐站這一個站點。行唐站,位於河北省行唐縣龍州鎮,隸屬朔黃鐵路公司管轄,有客運、貨運兩種列車。

公共交通

截至2016年,全縣共擁有營運汽車4360輛,其中營運客班車116輛2428個座位;營運貨車4114輛;的士60輛240個座位;城市公交車70輛490個座位。全縣有二級汽車站1個,簡易站14個;共擁有客運班線41條,其中,跨省1條,跨區1條,城際5條,縣內34條,全縣鄉鎮通客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人文

概述

行唐是千年古縣,迄今已有4000餘年的志書記載史,境內封崇寺、琉璃廟等歷史遺存眾多,境內的故郡東周遺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年歷史不僅為行唐縣留下了眾多民間藝術,如上碑楊村秧歌、太平鑼、柳編等,還誕生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民間習俗。

飲食

行唐人主食以麵粉、玉米面、小米為主,豆類、雜糧、大米次之。當地盛產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大蔥、菠菜。入冬,家家戶戶儲藏大量白菜、蘿蔔,以備冬春食用。春節期間,80%的人家蒸年糕。二月二,部分人家烙煎餅。缸爐燒餅是當地特產,色黃酥脆,蕎面餄餎和扒糕是當地的風味小吃。

缸爐燒餅

行唐的燒餅是用缸爐烤制而成,因此叫做缸爐燒餅。缸爐燒餅利用了缸爐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烤出的燒餅面光而不糊,吃起來香酥可口。烤制前,通常需要拌餡、和面、擀片、刷漿、撒芝麻。因缸里呈凹形,火候或涼或熱燒餅都會滑下來,因此燒餅的製法在火候上極講究。

行唐縣

扒糕

扒糕由蕎麥麵製成,在夏季食用時切成長條,盛入碗中,再澆上醋、蒜泥等調料配製的汁,吃起來有蕎面的香味,口感綿密,酸辣筋道。如今冬季也可食用,加熱油翻炒,稱之為煎扒糕。

行唐縣

行唐燜子

行燜子是一種半透明的澱粉製品,形狀是直徑七八厘米、長約三十厘米的圓棒棒。它佐料齊全味道好,涼熱都能吃。做燜子的材料是用紅薯澱粉攪拌上過年煮肉的肉湯,攪成粥一樣的糊狀,然後放上豬肉丁、香菜、蔥薑末,倒入香油,撒上五香面兒,用漏斗把它灌進直徑七八厘米、長約三十厘米的細布袋裡,而後放到大口鐵鍋里煮上一小時,熄火后,再燜上一小時起鍋。燜子的吃法也多樣,可以蒸、炒、煎着吃。

行唐縣

蕎面餄餎

餄折,其實就是「用小米麵攤的餅子」。餄折過去是行唐人民逢年過節必備的食品,如今大街上經常也會有賣餄折的。做餅折的原料主要是小米麵。小米麵用開水潑,攪成黏糊糊的麵糊,待晾涼了加入酵母,發酵一段時間,變成稀糊糊樣后便可以攤餄折。在餄折鍋燒熱后,擦上油,舀一勺麵糊倒下,大概半分鐘后就能燒好。用木鏟將麵餅對摺,從鍋里取出。

行唐縣

特產

行唐牛肉

行唐牛肉是行唐縣的特色品種之一,始於清朝末年,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行唐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適宜種植種植各種農作物,所產的玉米、大豆、小麥等蛋白質、脂肪、糖分等營養物質含量高,保障了行唐牛健康生長。且這種環境條件也適宜紫花苜蓿、蘇丹草、串葉松香草等野生牧草生長,着是保障行唐牛品質的關鍵。

行唐大棗

行唐縣位於河北省的太行山區,是「中國行唐大棗之鄉」和「中國行唐優質大棗產業基地」。行唐紅棗具有個大、皮薄、肉厚、核小、色鮮、味甘等特點,在脆熟期VC含量高達600mg/100g,與阜平大棗並稱「天然維生素丸」。行唐大棗歷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主要有墩子棗、長棗、婆棗、玉城脆棗等12個品種。經中國科學院檢測化驗表明,行唐紅棗品質列全國同類品種前茅。

行唐縣

「安太」蘋果

「安太」蘋果主要產地為南橋鎮安太庄村,蘋果專家及經銷商都習稱安太庄為「安太山莊」,「安太」牌也由產地而得名。經河北省農科院果樹所測定,安太蘋果富含鐵、錳、鋅、鈣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維生素,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安太山莊有「優系富士」「美國超紅」「喬納金」等蘋果品種20餘個,年產蘋果4000萬公斤,蘋果栽植面積和產量均列河北之首。2005年安太山莊在農業部申請了「安太蘋果」品牌;同年10月,「安太」蘋果參加了第九屆農產品交易會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被評為名優產品。

行唐縣

行唐棗酒

行唐是河北省著名紅棗生產基地,有用紅棗釀酒的傳統。當地農民土法釀造的「棗木杠」,工藝獨特,酒香濃烈,口感清醇,曾列入河北省第四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法釀造的棗木杠甲醇含量高,導致傳統棗酒發展遭遇瓶頸。行唐縣萬果紅酒業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創新,在傳承古法釀造的基礎上,創建一套獨特的紅棗釀酒工藝。該工藝成功破解了「棗木杠」酒甲醇含量過高問題,將甲醇含量降至0.5毫克/千克,遠低於國家白酒2毫克/千克甲醇含量標準。

龍興貢米

「龍興貢米」產自河北龍興庄,因受清康熙親封而得名龍興貢米。龍興庄地處行唐北部丘陵地帶,全年無霜期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常年乾旱,極適合穀物生長。這裡生產的小米,色澤金黃,口感醇香,而且富含營養價值。龍興貢米2006年獲第十屆中國農產品交易會名優農產品,暢銷河北、北京、遼寧、山東、浙江、河南等10多個省市,出口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並每年供應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

行唐縣

甲殼素紅棗

甲殼素紅棗的棗樹生長在富含礦物質的太行山片麻岩中,生長管理過程中,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只施用甲殼素有機固體肥和液體肥,防治病蟲害採用粘蟲膠和信息素誘捕器等生物和物理方式。整個生產過程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河北省紅棗行業建立的首個試點。「甲殼素紅棗生產方法」2013年被授予「國家發明專利」,是紅棗行業唯一被授予「國家發明專利」的產品。甲殼素紅棗2009年取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認證」。

行唐縣

習俗

行唐縣自古有着舉辦廟會的習俗。廟會始於封建社會,行唐縣修了很多廟宇,僅縣城就有城隍廟、關帝廟、火神廟、龍神廟、八蜡廟、劉猛將軍廟、恆山廟、獄神廟、土地廟、文廟、藥王廟、封崇寺、香蓮寺等十幾處。適逢神誕或春秋仲月吉日,進行祭祀,燒香拜佛。

如今的廟會變成了物資交流大會和文娛活動。如行唐城內的三月三廟會,全縣各鄉鎮供銷合作社、個體商販都來搭棚擺攤。靈壽、新樂、正定等鄰縣的商販也來趕廟、做生意。溝通了城鄉貿易,發展了市場經濟。屆時還邀請省、地劇團、馬戲團、雜技團、歌舞團前來助興。

藝術

扭股車

扭股車是流行於河合、獨羊崗等一帶村莊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生活。行唐地處山區半山區,舊時交通不便,人們推土運糧全靠木質獨輪車,推這種車的人,臀部要左右扭動,以使車子保持平衡。「扭股車」舞蹈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創作出來的。動作特點:推車者以「扭」為主,即臀部不同幅度的左右扭動,加上甩頭、聳肩、伸脖、抖臀呈現出一種詼諧風趣、滑稽逗笑的情態。拉車者以「后踢步」為主,輔以優美的舞蹈動作,輕快自如。「扭股車」的音樂為打擊樂,樂器有鼓、鑔,音樂的輕重緩急與舞蹈配合默契。此舞蹈參加省、地匯演多次獲獎,1988年編入河北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上碑楊村秧歌

楊村秧歌源於戰漢時代,由民間小調發展演變而成,演唱曲調多種多樣,旋律委婉動聽。楊村秧歌劇團成立於明朝末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安喜全、楊喜的帶領下,曾先後到郄庫池、牛下口傳授秧歌戲。至今「楊村秧歌」還能演唱傳統劇目二三十個,口傳手抄本的劇目有十五個,已失傳了二十餘個。楊村秧歌在2010年首屆、2012年第二屆縣民間技藝大賽中連續獲得一等獎。河北省行唐縣素有「千年古龍邑」美譽,2013年該縣上碑鎮楊村秧歌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唐縣

太平鑼

太平鑼通常在廟會、展覽會等盛大演出活動中承擔「壓軸大戲」的角色。太平鑼的鼓點吸收了戲曲、武術大鼓和秧歌武戲的精華,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其所用打擊樂器主要有鑼、鈸、手鑼、鼓、梆,由此組成了新的鑼鼓套子,豐富打擊樂的表現力,使太平鑼適合在更多的同場合單打獨奏或配合演奏。舞台演奏的行唐太平鑼主要分為三個章節:迎來太平、享受太平、尾聲。太平鑼躲在結婚、慶典、春節和農閑時演奏。根據場所不同,用不同的鼓點去表現其精神實質,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樂格調清新,極富地域色彩,被評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唐縣

柳編

柳編的原料主要為柳條、荊條、桑條等,並有以麥秸、玉米皮、蒲草等作原料的草編製品。柳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在滿足其實用性的同時,注重其美觀性,融入了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其工藝技法也出現了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編為主的5種。柳編產品的種類也較繁多,有席、筐、簍、簸箕、笆斗、柳條箱、筐籮、花籃等各種類型。改革開放以來,柳編拓展了如草墊、牆掛毯、酒瓶套、圓筐等多種實用性或裝飾性產品。白廟村柳編銷往本省及周邊省、市的同時,還出口到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等多個國家。

行唐縣

剪紙

行唐剪紙歷史悠久,在明清時期最為鼎盛,主要使用工具為剪刀和刻刀,剪紙的方法分為陽刻、陰刻和陰陽刻剪紙三種。行唐剪紙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構圖嚴謹;二是題材大多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徵等手法,刻畫成畫面;三是形式多樣,飽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淳樸簡練、意寓深長。

行唐剪紙的傳承方式多為家庭傳承,在剪紙技巧上保持了傳統手法。傳承人張瑞玲,受家族剪紙影響,自幼學習剪紙藝術,創作了大量剪紙作品,多件剪紙作品參加省市、全國乃至國際展覽並獲獎,有的剪紙作品被中國剪紙文化博物館收藏。張瑞玲剪紙藝術也入選國家一級收藏。

行唐縣

文物古迹

行唐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根據境內南賈素、南王莊等村出土的石斧、石鐮、石鏃等文物考證,遠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方土地上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已開創了早期的原始文明。行唐縣境內歷史遺存眾多,古建築有封崇寺、城隍廟、琉璃廟、文廟大成殿、香蓮寺等;古墓葬有西石邱戰國墓、北高里漢代墓群、北橋隋墓、東霍同宋墓等;古遺址包括南王莊新石器時代遺址、上碑戰國遺址、滋陽縣遺址,以及近年發現的故郡東周遺址。

封崇寺

封崇寺位於縣城龍泉中學院內,是古建築專家稱譽的珍貴古代建築之一。據《行唐縣新志》載,該寺建於北齊天寶七年(556年),隋開皇年間有住持該寺的高僧崇辨大師得道受封。大殿高約9米,面積169.5平方米,面寬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琉璃瓦頂,有側角升起。檐下有斗拱,明間3朵,次間2朵,為五踩雙下昂。攢拱為抹角式,明間一朵,大而出如意,拱中間螞蚱頭出龍頭,為磚木結構。封崇寺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唐縣

香蓮寺

香蓮寺位於縣城北關,始建於宋宣和年間,原有大殿3間,前殿3間,東西鐘鼓樓2間,大鐘1個,古碑4通,僧舍4間。在近代戰爭中受到嚴重毀壞。於1995年開始修復重建。重建后的香蓮寺坐北朝南,四周建有3米多高的朱紅院牆,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行唐縣唯一一處佛教活動場所。

行唐縣

故郡東周遺址

故郡村位於行唐縣南橋鎮,故郡遺址在開展考古工作的區域面積約50萬平方米。2015年起,由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和行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墓地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其中2016年4月至今,發掘5000平方米,出土青銅容器、兵器、車馬器以及金、玉、水晶、陶等多種器物。目前,初步確定墓地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貴族墓地,以及戰國前期的居住址。

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唐縣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項、市級21項、縣級74項。不僅有行唐民歌、傳統工藝劍鍛制技藝、上碑鎮楊村秧歌、太平鑼、行唐剪紙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捏麵人、行唐羊柴紅薯粉條製作技藝、行唐付氏正骨按摩療法、行唐迎駕鼓、行唐西正墜子戲、行唐西玉女秧歌戲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工藝劍鍛制技藝

鐵匠庄坐落在行唐縣西北部的上碑鎮,據傳,自明朝嘉靖年間就以「鐵匠庄」的名字存在。鐵匠庄第32代傳人李住軍成功掌握了百鍊花紋鋼鍛造的技藝,經過摺疊鍛打,鑄造出一件件的古兵器。通過摺疊花紋鋼鍛造方法,可以打造出蠶絲紋、木紋、瀑布紋、流水紋等陰文陽文俱全的各種花紋樣式。外行人士往往會以為這些肌理紋路是刻在刀上的花紋,實際上這是在百鍊之後形成的天然花紋。這種花紋刃,鋒刃極為堅韌犀利,鋒口暗藏鋸齒,而且因鋼及生熟鐵的不同組合,具有剛柔相濟的特點。

行唐縣

行唐民歌

行唐民歌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產生、發展及藝術特徵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風土人情等人文因素的歷史變遷密切相關。在行唐民歌里,小調數量最豐富,其次為各種工程號子、農事號子,包括勞動歌、生活歌、情歌、歷史傳說歌、儀式歌、兒歌等,很少有山歌。行唐民歌歌詞講究押韻,充分運用比喻、排比、鋪陳、誇張等修辭手法,使形象生動鮮明,佐以大量行唐方言俚語。

行唐木雕藝術

行唐木雕藝術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代表性傳承人劉領群的祖師爺就是清朝皇宮裡的木匠,是當時木匠中的傑出代表之一。行唐木雕的主要製作流程有:畫創意稿、粗坯、鑿細坯、修光、打磨。行唐木雕的材料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東北椴木。作品多以浮雕、透雕為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表現內容多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餘、花鳥魚蟲、五穀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等木雕作品。

行唐縣

名勝古迹

綜述

行唐縣是農業大縣,實施休閑農業+旅遊的旅遊戰略,發展了4家行唐縣休閑農業園區。其中,行唐縣多利莊園現代農業園區和行唐縣城寨有機山莊被評為國家級四星休閑農業園。縣境內有2A級旅遊景區(神樹灣)和兩家經營性旅遊景區(牛王寨、東寺漁村)。此外,行唐縣境內還有升仙橋、城隍廟、琉璃廟、文廟大成殿等歷史古迹景點。

重點景點

行唐縣城寨有機山莊

行唐縣城寨有機山莊位於行唐縣西北部丘陵山區,是集生產、加工、銷售、高科技產業、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園區種植面積共3000畝,種有壽桃、蘋果、核桃等果品。這些果品採用樹草共生管理技術模式,不打農藥,施用有機肥,採用以蟲驅蟲法或物理除蟲,種植的果品均實現了有機認證,可供遊客採摘。該園區先後被認定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示範基地」「四星級休閑農業採摘園」「中華壽桃標準園」。

文廟大成殿

行唐文廟位於縣城實驗中學院內,始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文廟又稱孔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近代以來,由於政治和戰爭的原因,文廟大部圮毀,至2008年,全河北省僅存文廟7處。行唐縣縣文廟現僅存大殿,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建在1米高的磚台上,高約9米,面積300平方米,單檐歇山琉璃瓦頂,四角角梁置套獸。檐下有斗拱,明間2朵,次間1朵。殿前有正方形月台,月台前石刻斜面台階,階正中有方形雲龍石刻浮雕。

行唐縣

神樹灣田園鄉村旅遊區

神樹灣景區位於行唐縣上閆庄村,總佔地2.6萬畝,是集休閑農業觀光、蔬果採摘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被評為河北省五星休閑農業園。旅遊區內景點眾多,包括紅棗文化研究中心、蘋果採摘園、櫻桃採摘園、紅棗採摘園、千年棗林、歡樂濕地、果蔬加工廠、愛情谷、神樹山莊、花海養老區等。生態園裡有100多畝百年棗林,也有千年棗樹,以及大棗、山杏、核桃、精品櫻桃、壽桃樹等10萬多棵,還有『樂羊亭』、『倒馬石』等歷史文化景點。

行唐縣

升仙橋

升仙橋坐落在縣城西門外護城河上,與行唐城池同時修建。行唐城池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城四周皆有護城河環繞,非經西關升仙橋莫入。升仙橋與趙州安濟橋、永通橋結構造型基本相似,被譽為安濟橋的姊妹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升仙橋是一座並列砌築的單孔圓弧敞肩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仙飛升於此,故名「升仙橋」。橋全長15.3米,寬6米,用1孔石拱東西跨過護城河,主拱兩端各負小拱1個。主拱和小拱兩側券臉石上均有飛鳥、奇禽異獸等石雕。欄板大小不一,刻有花紋圖案或非雲非花的凸紋浮雕,橋頭欄板兩端有捲雲抱鼓石各一。

行唐縣

著名人物

重要榮譽

2009年,行唐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2019年,行唐縣入選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單位。

2020年,行唐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行唐縣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同年,獲得「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躋身「中國社會保障百佳縣市」行列,被譽為「全國無障礙環境示範縣」。

2022年,行唐縣獲得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國家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示範縣兩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