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基金

2004年12月,老牛基金會(全稱「老牛公益事業發展促進會」)在呼和浩特註冊。成員除牛根生之外,還有政府官員、蒙牛中高層領導等共60多人,在三年之內,其他機構和個人只能向基金會象徵性提供最多1元人民幣的資金。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先生與家人捐出全部股份,創立了「老牛專項基金」。企業家捐出全部股份的,牛先生屬全球首例,故被譽為「全球捐股第一人」。

老牛基金

基本簡介

老牛基金會(前身為內蒙古老牛公益事業發展促進會)成立於2004年12月28日,是由著名企業家牛根生先生捐贈併發起設立的從事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的私募基金會。老牛基金會登記機關為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業務主管單位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老牛基金會以「發展公益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業務活動主要方向是面向環境保護、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三農」事業及救災幫困等其他公益慈善事業。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先生與家人捐出全部股份,創立

了「老牛專項基金」。企業家捐出全部股份的,牛先生屬全球首例,故被譽為「全球捐股第一人」。

主要捐贈人

2005年1月,蒙牛乳業創始人牛根生先生攜家人捐贈了蒙牛乳業全部股份,並約定:在他有生之年,該等股份紅利所得的51%歸老牛基金會(實際捐贈比例已達到63%),49%歸個人支配;待他天年之後,該等股份的紅利100%歸老牛基金會,家人只領取相當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生活費。企業家捐出全部股份的,牛先生屬全球首例,故被譽為「全球捐股第一人」。

受牛根生先生慈善行為之感召,蒙牛乳業創業團隊的十四位高管共同決定將來自外資股東獎勵股份50%的售股收入亦捐贈於老牛基金會,用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上述捐贈是老牛基金會的主要資金來源。至2010年3月10日,老牛基金會累計接收捐贈之現金(包括2009年7月股份變現所得)已達人民幣11億餘元。至此,牛先生及其家人所持股份的主要部分尚未變現,仍以股份的形式存在。

牛根生從未上過富豪榜,卻在2007年胡潤慈善榜上名列第三,以價值約6.5億元的股票捐贈緊追85歲的余彭年和捐資10億元的朱孟依。在中國民營企業家中,他是閃耀著異彩的另類人物,也是在其個人奮鬥中最接近企業家終極精神和使命感的探索者。   1998年,牛根生被內蒙古伊利集團免去生產經營副總裁職務,遭遇了人到中年重新起步的大轉折。從伊利集團離職后,牛根生曾經到呼和浩特人才市場去應聘,招聘單位的人一聽他的年齡就告訴他,「對不起,你這樣的年齡在我們公司是屬於安排下崗的。」1999年,牛根生賣掉他和妻子的伊利股票創立了蒙牛,立志「再造一個伊利」,到了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成功募集13.74億港元,此後蒙牛的發展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超速發展的神話,從1999年創立到,僅僅8年時間,蒙牛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二位。從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捐出自己與家人的全部股份(約佔蒙牛股份的10%),創立「老牛專項基金」,如今,牛根生已完成過戶手續的股份價值6.5億元。牛根生目前的收入除了年薪外,還有一部分分紅,不過,分紅的51%從此以後要捐入基金會了。「實際捐贈已經達到了70%。」雷永勝說。

基金制度

「老牛專項基金」採取一種全新的制度設計:股份所有權歸「老牛專項基金」(牛根生的家人、家族不能繼承),表決權歸現任或繼任蒙牛董事長,收益權歸「老牛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這既不同於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傳統制度,也不同於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制度,而是開闢了股權設置上的「第三種制度」——所有權、表決權、收益權「三權分設」的創新模式。具體操作老牛基金會具體操作分為兩步: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股權分紅的51%放入基金會,49%留作家庭生活所需,至於他持有的不到10%股份的話語權,誰接任董事長,表決權就轉交給誰;第二步,在自己百年之後,紅利全部捐給「老牛基金」,家人只可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資助項目概覽

本會秉承牛先生的理念,在內蒙古金融工作辦公室和民政廳的指導下,積極規範地開展各項社會公益慈善活動。截至2009年底,本會與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兒童聽力基金會、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李嘉誠基金會、李連杰壹基金會、北京大學、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公室、內蒙古慈善總會、內蒙古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內蒙古農牧民書畫研究會、內蒙古扶貧協會、內蒙古學生聯合會、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呼和浩特市扶貧開發協會、呼和浩特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和林格爾縣民政局等合作開展了五十餘個公益慈善項目,捐贈款項金額合計約1.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