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爾·李·陳納德

克萊爾·李·陳納德(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康麥斯,美國空軍中將。1937年至1945年,組建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曾任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司令、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司令,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華。

1893年9月6日,克萊爾·李·陳納德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的康麥斯,1911年在該州師範學院畢業后,成為一名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陳納德應徵入伍,在本傑明·哈里遜堡軍官學校受訓,並學習飛行技術,1919年獲得戰鬥機飛行員資格。1923年至1936年,陳納德先後任第19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勃魯克機場飛行教官、初級訓練班主任以及空軍戰術學校高級戰術教官等職,這期間,他結合飛行教學實踐,不斷創新戰鬥機空戰戰術,逐漸形成自己的空戰理論。1937年,陳納德因患耳疾提前退役。同年,應國民黨政府邀請,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為了幫助中國抗戰,他於1941年8月組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經過專門訓練后,先後在仰光、泰國、緬北、雲南地區投入對日空中作戰。1942年7月,「飛虎隊」先後被改編為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陸軍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率領隊伍飛越喜馬拉雅山脈,開闢空中運輸的「駝峰航線」。1945年7月,陳納德從陸軍退役。此後,他在中國先後成立民航空運大隊、民用航空公司,幫助國民黨政府運輸緊急物資。1958年7月27日,陳納德因病逝世,終年65歲。

克萊爾·李·陳納德

陳納德率領的美國空軍是美國在華的唯一作戰部隊,經過發展壯大,逐漸成為擁有20000人、1000架飛機的航空隊,在三年多的戰鬥中,他率領將士共擊毀敵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敵商船、44艘軍艦,擊斃66700名敵軍官兵,摧毀了573座橋樑,扭轉了抗日戰爭空中局勢。陳納德率部支援中國地面部隊,對日軍運輸線給予打擊,阻緩、打亂了日軍作戰部署,使日軍減少了對中國城市的狂轟濫炸。陳納德所作出的貢獻,成為中國抗日戰場上削弱敵空中進攻的主要因素。1945年,陳納德被國民黨政府授予「一級寶鼎大勳章」,以示褒獎。1958年7月,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法案,晉陞陳納德為空軍中將,並列為美國十大空軍領袖之一,授予他二級橡樹葉傑出貢獻獎章。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93年9月6日,陳納德(Claire Lee-Chennault)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康麥斯一個農場主家庭。少年時期,陳納德酷愛狩獵與垂釣,中小學階段即熟讀了大量歷史書籍。十五歲的時候,父親將他的年齡虛報,得以考入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學學習農學,後轉入州師範學院學習,於1911年畢業,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先後做過英文教員、體育教員、工廠檢查員等工作。

參軍入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陳納德進入印第安納州的本傑明·哈里遜堡軍官學校受訓,因戰事緊張,三個月後即畢業,成為陸軍中尉,被派往在得克薩斯州特拉維斯駐防的36師服役。不久,陳納德應徵加入飛行部隊,開始學習飛行技術,1919年春,陳納德獲得戰鬥機飛行員資格。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軍隊縮編,1920年他從軍隊退役。

退役不久,同年秋天,美國陸軍組建航空兵部隊,陳納德聞訊再次應徵入伍,在見習軍官班受訓;1923年,他調至駐防夏威夷的第19戰鬥機中隊擔任中隊長。在飛行實踐中,陳納德不斷探索戰鬥機空戰理論,演練新戰術,突出戰鬥機在空對地作戰中的作用,意圖發揮戰鬥機的空中優勢。

1926年,陳納德到得克薩斯州聖安尼奧的勃魯克機場擔任飛行教官、初級訓練班主任,他開始研究傘兵作戰理念,堅信用降落傘空投士兵的戰法具有較強戰鬥力,但並未受到美國陸軍的重視,卻引起蘇聯軍方的興趣。1929年,陳納德晉陞為上尉,次年被保送到弗吉尼亞州蘭利機場的空軍戰術學校學習,畢業后留校任高級戰術教官。這一時期,他參加空軍戰術問題的思考交流,以及陸空軍戰略地位的研討,總結飛行訓練經驗,對轟炸機護航任務的空戰理論頗有創見,不斷地醞釀自己的空戰理論。1934年,陳納德出席美國聯邦航空委員會舉辦的聽證會,會上他為航空隊在美國軍隊中的地位與作用據理力爭,卻因粗獷直率的性格,在赴高級軍官學院進修的推薦人選中被除名,意味著將來升職前景無望。1936年,已有20年航齡的陳納德因患耳疾,被命令停飛,於次年3月提前退役。

組建「飛虎隊」

1937年7月,應國民黨政府邀請,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空軍,擔任「中國國家航空委員會」顧問。考察快結束時,正值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接受宋美齡的建議,到昆明空軍軍官學校任飛行教官,以美軍標準訓練中國空軍的中、高級飛行員。陳納德建議中國組建具有戰略意義的空軍基地,建設符合作戰要求的轟炸機起降機場,並依託雲南建起空襲預警系統,有力提升中國軍隊作戰能力。

經過深入了解,陳納德認識到中國空軍力量十分薄弱,無法與日本空軍抗衡,他接受宋美齡的建議,準備組建一個外籍空軍兵團,幫助中國抗戰。1941年,陳納德受國民黨政府委託,返回美國招募飛行員。他赴美國各地奔走,四處遊說,在羅斯福政府暗中支持下,招募組建志願航空隊,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參戰。1941年8月1日,一支由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後勤人員組成的反法西斯空中力量「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英文簡稱AVG)在重慶宣告成立,陳納德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擔任總指揮、大隊長,組織志願隊成員專門訓練。因部隊的徽記是一隻長著雙翼的飛虎,被民眾稱為「飛虎隊」。

克萊爾·李·陳納德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中美結為反法西斯同盟。陳納德運用他的空戰理論和獨特戰術,重創日軍的港口、碼頭、船隻、機場、倉庫等軍事設施和裝備,還把美國支援的無夜航設備的P-40戰鬥機用於夜間作戰,靠日軍轟炸機排氣管尾焰來確定方位,成功地攔截夜間來犯的敵機。1941年12月20日,陳納德指揮部隊擊落進犯昆明的日軍9架轟炸機,另有1架逃竄。之後,陳納德組織起數道防護網,加強對日機的遠距離攔截,使之無法肆意進入重慶、昆明等地空襲。根據戰略需要,陳納德指揮「飛虎隊」奔赴緬甸仰光,與英軍協同作戰,保護滇緬公路安全暢通。至1942年6月,陳納德率領「飛虎隊」先後在仰光、泰國、緬北、雲南地區作戰約120次,擊落日機290餘架。

開闢「駝峰航線」

1942年7月,美國陸軍航空隊接管「飛虎隊」,改編為「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隸屬美軍第十航空隊建制,陳納德擔任特遣隊司令,准將軍銜。美國對日本宣戰後,計劃向中國提供13億美元軍用物資,在中國陸路國際運輸通道相繼被切斷的情況下,大量美援物資被阻隔在印度。同年10月,陳納德提出開通空中運輸航線的建議,使貨物快速運抵中國。1943年3月,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改編為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擔任司令,少將軍銜;他帶領隊伍飛越喜馬拉雅山脈,航線長達1120公里,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起伏變化猶如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陳納德指揮部隊在這條危險的航線上,駕機執行運輸援華物資的任務,「駝峰航線」成為繼滇緬公路斷絕之後的空中生命線。1945年7月,由於陳納德與美國軍方駐華最高代表史迪威在空軍指揮權、軍用物資分配以及軍事戰略上的分歧,雙方激烈爭論,加之緬甸、中國的戰事基本結束,陳納德被迫提交辭呈,從陸軍退役,返回美國。臨別之時,陳納德被國民黨政府授予「一級寶鼎大勳章」,以示褒獎。

克萊爾·李·陳納德

重返中國

1945年12月,陳納德回到中國,投入戰後恢復重建工作中。他前往南京、漢口、重慶等地考察,推進組建航空公司的計劃。1946年10月,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急總署」的資金支持下,他牽頭成立民航空運大隊,作為臨時機構為中國運送救濟物資。民航空運大隊創建的11個月時間,即飛行200萬英里,空運量近700萬噸英里,同時平安接送2.7萬名乘客,創下了民航業最佳安全記錄,對中國戰後恢復重建起到促進作用。1948年1月,經交通主管部門批准,民用航空公司正式成立,陳納德擔任總經理,通航城市由最初的廣州、桂林、漢口、上海、柳州、南昌七地,無固定航線,逐步發展至東北、西北,並設立了固定航線。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內戰後,陳納德幫助其空運軍隊和武器,向鄭州、太原等被圍困的城市運輸給養,並參與偵察和轟炸解放區。1949年5月,陳納德制定了一項「在華反共」計劃,在美國參院的聽證會上進行了陳述。他指出,中國革命的勝利在東亞將產生連鎖效應,美國應向中國派出軍事代表團,負責保障軍隊物資供應,並在連以上配置美國顧問,負責軍事訓練和制定作戰計劃;同時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聯合空軍,民用航空公司將提供主要後勤支援。該計劃預估經費為每年1.5至2億美元。隨著中國大陸基本解放,美國國務院和駐華使館經過綜合權衡,認為國民黨當局敗局已定,並未同意實施「陳納德計劃」。此後,陳納德的民用航空公司被迫轉移飛行基地,總部從上海先後遷至廣州、昆明、海南島,最後退居台灣。

1949年11月,遷到香港的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4000名員工宣布起義,當即有12架起義飛機飛回大陸。為了使剩餘71架飛機不被運回大陸,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陳納德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協議,以475萬美元的期票換取兩公司資產,遭到新中國的反對。隨著國際時局動蕩,經過三年的司法裁決,港英當局將40架本應屬於中國的飛機判歸陳納德的民用航空公司所有,但這些飛機因年久失修已不具備飛行條件,陳納德仍需按照協議支付購買費用和律師費。

1950年6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出於政治與軍事需要,購買民用航空公司股權,意圖在中國和東亞空域執行秘密任務;陳納德雖然繼續留任董事長,但已逐漸淡出公司管理,對飛行任務也不再過問。1958年7月,美國參眾兩院為表彰陳納德的獻身精神,一致通過法案,晉陞陳納德為空軍中將,並列為美國十大空軍領袖之一,授予他二級橡樹葉傑出貢獻獎章。

逝世

1956年8月,陳納德在體檢時發現罹患肺癌。1958年7月27日,陳納德因病逝世,終年65歲。美國國防部以隆重軍禮將陳納德安葬於華盛頓阿靈頓軍人公墓,墓碑正面是英文墓志銘,背面以中文鐫刻「陳納德將軍之墓」。

克萊爾·李·陳納德

貢獻與成就

作戰理念

陳納德雖然不否認轟炸機的作用,卻認為戰鬥機在空戰中更有作為。他主張對戰鬥機的的航程和武器進行優化配置,進一步發揮戰鬥機的攔截作用;他重視編隊作戰,加強預警網路建設。他利用戰術飛行教學的機會,宣傳自己的空戰理論,並著有《驅逐機在防禦中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戰證明,陳納德的作戰理念符合美國空軍的戰鬥實際,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但在當時並未引起軍方重視。

空降兵作戰:1926年,陳納德在得克薩斯州的勃魯克機場主管飛行訓練工作,開始研究空軍作戰理念。他對當時流行的「轟炸機至上論」發起挑戰,主張發揮空降兵的作用,堅信用降落傘空投士兵的戰法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卻並未得到軍方重視。

戰鬥機攔截:陳納德認為,戰鬥機是空中力量的重要支柱之一,「攔截」是戰鬥機在防禦中的基本功能,戰鬥機可以發揮高速機動優勢,在預定區域對來犯的敵轟炸機及時攔截,避免敵人轟炸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甚至可以直接消滅轟炸機群。

空中預警網路:針對當時美國軍方不重視空襲預警偵察的短板,陳納德指出,當務之急是建立有效的空中警報網。現代戰爭中,沒有精準的預警信息,戰鬥機在未知的空域將無法鎖定目標。在1933年的一次演習中,陳納德指導建立的空中警報網,成功攔截了偷襲的轟炸機。

戰鬥機優化升級:陳納德高度重視戰鬥機在進攻性轟炸中的作用,他堅持的戰法與當時的「轟炸機至上論」格格不入,受到了較大的壓力。陳納德認為,戰鬥機可以為轟炸機提供空中掩護,助其完成轟炸任務;戰鬥機可以對敵後發動俯衝轟炸或掃射,部分履行轟炸機的職能,為此他提出加大戰鬥機航程,強化火力配備等保障建議,卻遭到軍方的排斥甚至嘲笑。

編隊作戰:陳納德反對當時盛行的單機格鬥戰術,推崇飛機編隊作戰的理念。他認為,在同等條件下,兩隻敵對力量的火力差異是武器數量差異的平方,比如,兩架飛機組成編隊,協同攻擊單機,其作戰優勢不是2:1,而是4:1。因此,戰鬥機應集中火力,組成編隊作戰,才可以發揮武器的最大效用,並將之作為戰鬥機戰術基本原則予以遵守。

個人著作

組建「飛虎隊」

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陳納德在美國招募人員,組建了「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編成亞當夏娃、熊貓、地獄三個中隊,其主要任務是保障中國西南地區安全,打擊中緬印邊境地帶的日軍。但是,飛虎隊員只能以非軍事實體中央飛機製造公司(CAMCO)僱員的身份前往中國參加戰鬥,由中國給付報酬;在第一批赴中國的300餘名志願人員中,基本上是美國空軍退役人員,包括110名飛行員和150名機械師。隨後,美國支援中國的100架當時較先進的 P-40B戰鬥機也陸續抵達。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志願隊」的存在已無必要,被撤銷併入美國陸軍第十航空隊,稱為「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陳納德改任美駐華空軍總司令。1943年3月,為了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反攻需要,「特遣隊」改擴編為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因後來的空軍特遣隊和第十四航空隊都有「飛虎隊」成員,均受陳納德指揮,故仍稱為「飛虎隊」。在戰爭初期,陳納德率領的「飛虎隊」以百架戰機,作戰百餘次,取得了擊落敵機299架的戰績;太平洋戰爭伊始,反法西斯同盟處於戰局不利的情勢下,「飛虎隊」取得的勝利更為突出,它鼓舞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正在與法西斯作戰的各國人民,贏得了普遍讚譽。陳納德本人在「盧溝橋事變」后就自願參加中國抗戰,隨後親率「飛虎隊」對日作戰近四年,他的指揮才能是「飛虎隊」取得戰績的重要原因,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突出貢獻。美國空軍司令阿諾德認為,陳納德在指揮志願隊空戰中顯示的領導才能、首創精神和游擊戰術已成為一個「典範」,被全世界的空軍視為「真正的成就」。

為了保證中國抗戰所必需的大批物資供應,陳納德率領「飛虎隊」為「駝峰航線」護航,並指揮航線飛行,共向中國運入736374噸物資,同時付出了468架運輸機損失的代價。駝峰空運,是在沒有任何飛行圖紙、氣象和導航資料的前提下開闢出的新航線,是中國獲得外援的唯一運輸方式,是挑戰大自然的戰鬥實踐,它對徹底粉碎日軍大規模的封鎖,堅持抗戰並最終取得勝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記載著陳納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所作出的貢獻。正如陳納德所說:「對駝峰的征服是這場戰爭的一項偉績。」

抗日貢獻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陳納德率領的空軍是美國在華的唯一作戰部隊,它作為中美軍事合作抗日的象徵,使中國軍民受到鼓舞。陳納德先後領導美國志願隊、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和第十四航空隊,雖然開始組建的航空隊飛機數量偏少,但是經過不斷發展,他將一支由250人、100架飛機的小規模隊伍,發展壯大為20000人、1000架飛機的航空隊。在三年多的戰鬥中,他率隊共擊毀敵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敵商船、44艘軍艦、13000艘100噸以下的內河船隻,擊斃66700名敵軍官兵,摧毀了573座橋樑,自己僅損失飛機500架,扭轉了空中局勢,奪取了制空權。陳納德率領部隊支援中國地面部隊,對日軍運輸線給予嚴重打擊,阻緩、打亂了日軍作戰部署,並在豫淞桂戰役後期和抗日戰爭的最後幾個月中,使日軍前線部隊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由於制空權的喪失,日軍減少了對中國城市的狂轟濫炸,所作出的貢獻,成為中國抗日戰場上削弱敵空中進攻的主要因素。

個人生活

陳納德的父親約翰·史通沃·陳納德是一個農場主,以種植棉花與煙草為生;母親傑西·李,出生在一個外科醫生家庭,陳納德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父親再婚,5年後繼母去世。

1911年12月25日,陳納德與內爾·湯普遜結婚,先後育有8個孩子;因陳納德在中國參加抗戰聚少離多,兩人感情出現隔閡,1946年10月,陳納德與妻子內爾·湯普遜離婚。

1944年,擔任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記者的陳香梅結識了陳納德,她對陳納德及美國駐華空軍的事迹進行了系列報道,在交往中漸漸產生感情。1947年12月21日,陳納德與陳香梅在中國結為伉儷;1949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在廣州出生。次年3月,他們的第二個女兒在香港出生。2018年3月30日,陳香梅在華盛頓家中去世,享年94歲。

克萊爾·李·陳納德

人物評價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影視形象

後世紀念

飛虎隊遺址公園

飛虎隊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秧塘工業園,是抗日戰爭的歷史見證。1941年,陳納德率領「飛虎隊」駐紮在秧塘機場,與日本空軍交戰時,將指揮所設置在岩洞內,舊址基本保持原貌,是美國飛虎隊在華唯一現存的指揮所遺址。指揮所岩洞石壁上鐫刻有中英文的飛虎隊指揮所字樣。在洞口巨石上有陳香梅題寫的「陳納德將軍觀戰石」和「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志不還,寒風蕭瑟」兩塊石碑。2011年7月,當地政府在此規劃建設飛虎隊遺址公園,並建有紀念館,保存有「飛虎隊」軍服、勳章、老照片等 300 多件歷史文物。

芷江飛虎隊紀念館

飛虎隊紀念館建成於2005年,是中國首家全面反映陳納德及其率領的飛虎隊援華抗戰的專題紀念館。該館於2014年9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016年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17年3月,紀念館啟動提質改造工程,擴建了800平方米,保持了原有建築的基本寓意和平面「飛機」形態特徵,加固了原有結構體系,改造連通入口空間,適當補缺增加功能用房。

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

2007年8月18日,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正式成立。 研究會以團結雲南各界專家學者,對「飛虎隊」的歷史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為宗旨,編輯出版了《陳納德與陳香梅》《陳納德飛虎隊援華作戰紀實(1937-1945)》《天堂樂園》等圖書,與雲南電視台聯合攝製《飛虎隊,最後一次飛行》電視專題片。

飛虎隊青少年領袖計劃

2022年9月1日,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行儀式,啟動「飛虎隊青少年領袖計劃」,倡導年輕一代傳承中美合作的歷史遺產,並肩應對新挑戰。1941年,陳納德組建「飛虎隊」,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該計劃啟動后,基金會將從2023年起在「飛虎隊友誼學校」挑選和組織學生赴中國參觀訪問,與中國學生進行交流,尋訪二戰遺迹,重溫中美人民結下的戰鬥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