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谷

美國硅谷,中國智谷。中國夢的實現,富國強民藍圖的勾畫,必須立足於中國文明的傳承,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學習借鑒先進科技力量,大力發展以「智谷」為模式的智庫產業園區,以地域為特有優勢,提升並發展相應的文化、技術和支柱性產業,以智慧產業帶動全產業發展,引發區域經濟結構深層調整,在探索新經濟增長方式上取得實質進展,確保智慧需求方和智慧供應方都能從中受益。

中國智谷

基本介紹

概況

2009年首屆「全球智庫峰會」首次提出中國特色智庫群和大力發展以「智谷」為模式的智庫產業園區。

2009年6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要求「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中長期發展需要,加強儲備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針對性」,提出「儲備性政策」的理念,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超前研究和擬定可供選擇的政策。

同年7月首屆全球智庫峰會上,中國著名智庫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智庫發展報告課題組長於今教授指出:「中國智庫建設應形成政府統籌、專業集成、多層合作、分工協作的系統性構架,智庫建設應逐漸從「分散式的隨機性組織」向「以智庫基地或產業園為平台的,以目標為導向的有組織模式」轉變,『百家爭鳴』局面在新時期將以「智庫群」和「智谷」、「智庫產業」的形態出現,這些群體之間既具有區域性特徵,也具有專業類組合特徵,即可以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文化趨勢、藝術源泉,也具有科研和文化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

於今認為,智庫產業園區即為地方文化、經濟發展提供領導性的支撐外,還將作為區域研究以至國家智庫研究成果的實驗區,將享有國家、地方的特殊政策。

於今指出,協調發展是有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其間必然伴隨着激烈競爭和不協調行為,協調的短暫實現之後又會產生新的不協調。區域協調的主要標誌,在市場經濟和和統一市場條件下絕不會是傳統的靜態表現出來的產業「合理分工」,而是混合分工和相互滲透(一體化)格局形成、差距縮小的動態過程。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文化產業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明確提出「建設一批具有專業知識的思想庫」,智庫是國家「軟實力」強大的重要象徵。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綜合競爭力是一個地區參與區域競爭、區域分工的關鍵和核心,而軟實力和硬實力構成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硬實力與軟實力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但硬實力容易模仿、複製,往往出現同質化和快速超越,難以持續。比如,中國區域經濟「多輪驅動」的新格局正在成形,城市群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如何更好地應對新時期全球政治經濟治理、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區域協作與資源共享、城鎮化戰略實施等重大挑戰,以智庫前瞻性政策儲備為核心,以知識創新為源動力的智庫產業極有可能代替傳統工業成為未來發展的新亮點與重要方向。智庫產業將是新時期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創新的核心主題。

中國智庫產業園是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於今教授主持的「十一五」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科學發展觀》的階段性自主研發成果,旨在提出並構建中國特色智庫和智庫群以及智庫產業業態,作為智庫產業的孵化器以及統籌區域科學發展的實驗區,以地域特有優勢,提升並發展相應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