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Taiy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簡稱TSLC)始建於1967年,是中國試驗衛星、應用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之一,也是中國完全自主建設的第一座火箭衛星發射試驗場。它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區,具備了多射向、多軌道、遠射程和高精度測量的能力,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此外,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陸地和海上發射場的衛星發射中心,包含太原發射場和黃海、東海海上發射場。該中心主要承擔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科研訓練保障以及深空目標探測等任務。

1968年12月18日,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枚中程運載火箭。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該中心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和第二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7年12月8日,該中心第一次執行國際商業發射,成功地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製造的兩顆銥星送入預定軌道。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2023年1月15日,搭載「齊魯二號」等14顆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遙七十一火箭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地理位置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山西省的西北部,距離太原市284公里。所在地行政區劃屬山西省忻州市三井鄉岢嵐縣。岢嵐縣曾是各時期、多朝代設鎮、置軍、修長城、屯駐大軍、防禦外侵的一座軍事重鎮,境內尚存北齊、隋、唐、宋、明多代修築的古長城;也曾是抗日戰爭時期三井戰役的戰場。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海拔1400-1900米之間,其東部、南部和北部三面環山,西邊是黃河。由於海拔高,周圍有高山阻隔,缺少海風影響及氣候寒冷乾燥等特點,該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天時間長且寒冷,夏天時間短,年平均溫度為4-10攝氏度,夏季最高溫度達28攝氏度,冬季可降至零下39攝氏度。

建設背景

在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台海危機中,中國受到來自美國的核威脅。

1958年,中國最早的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初期,前蘇聯政府突然單方面撕毀協議、終止對華援助,並撤走全部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航天事業面臨夭折。

建設歷程

1967年1月4日,第一批工作人員抵達岢嵐縣,協商進駐、物資設備轉運等建設籌備工作開始。

1967年3月,第二批部隊進駐,建立工區,修路、施工、通水電、移民等工作陸續展開。

1968年初秋,通往發射中心的公路改建完成,修建內部鐵路專用線及站台。

1968年12月18日,「東風三號」導彈在太原發射場發射成功。

1968年底,開始建設第二期工程,主要包括較大的地面及地下發射設施。

1970年,通往發射中心的鐵路通車;修建機場。

1975年開始建設運載火箭發射塔架及大型發射控制室。

1976年1月,第25試驗訓練基地於太原發射中心成立,主要建設「東風五號」發射陣地、測試陣地及配套設施。

1977年11月,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確定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發射中心進行改擴建工程。

1987年底,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具備了發射極地軌道衛星的條件。

1988年9月7日5時30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7號發射塔架首次使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一顆近圓形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着發射場具備衛星發射能力。

發射設施

地面設施

技術區

技術區主要包括運載火箭測試廠房、轉載大廳、衛星綜合測試廠房、固體發動機測試廠房、火工品庫房等主要承擔運載火箭和衛星及其地面設備的卸車、裝載火箭組裝測試衛星調試和加註等任務。

發射區

主要由發射塔系統、指揮控制室,電源設備間、供電系統、加註供氣系統、指揮通訊系統組或。完成火箭、衛星的吊裝各級對接測試檢查、加註推進劑和發射工作。

7號發射塔架: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最早的工位。分為11層,塔高約70米(含吊車)。

9號發射塔架:在役的常規發射塔架。

9A發射塔架:中國首個智慧化發射場,可以實現遠程操控、無人值守、一鍵發射等操作,包括連接器自動對接、0秒脫落、自動加註等。

任務指揮控制中心

指揮控制中心距發射工位14千米,包括信息處理交換系統、指揮顯示系統、通信控制系統。指揮控制中心可對各種測量信息、指揮調度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顯示,為指揮人員的指揮和決策提供依據。

跟蹤、測量和控制系統

跟蹤、測量和控制系統由光學、雷達、遙測和遠控設備組成,它負責對火箭飛行數據進行處理和對火箭飛行過程進行安全控制(若火箭在飛行途中出現問題,將控制引爆火箭的自毀系統,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險或損失)。系統接收和記錄的數據用於發射后對結果進行處理和分析。

海上發射設施

港口指揮所

港口指揮所位於海陽港,海上發射時承擔陸地任務指揮控制中心的任務,對測發、測控、通信、氣象等數據和發射平台多角度圖像等,為指揮人員的指揮和決策提供依據。

跟蹤、測量和控制系統

海上發射時,測控系統綜合利用地面測控網、導航星座系統和中繼衛星,通過天基測控和地基測控的結合。天基測控基礎相對以往的測控體系具有更加穩定、高效的特點。

港口總裝測試廠房

位於海陽港附近,完成發射平台、測控系統及火箭等各項發射前的測試任務。

海上發射平台

海上發射平台機動曾分別在黃海、東海海域執行過發射任務,保障並支持過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

2022年12月9日,捷龍三號採用全新的發射平台在海上進行發射,完成「一箭十四星」,實現了首次海態熱發射、首次海態液壓起豎、首次懸臂發射。

山東煙台海陽港也將以已有的海上發射設施為依託,建設包含固體火箭總裝廠房等設施的「東方航天港」,建成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

發射記錄

註:LEO(Low Earth Orbit),近地軌道;SSO(Sun-synchronous Orbit),太陽同步軌道。

重要事件

1988年9月7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風雲一號A星由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入軌,這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也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首次航天發射任務。

1997年12月8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執行國際商業發射,成功地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製造的兩顆銥星送入預定軌道。

20世紀80年代,中國和巴西兩國政府簽訂聯合研製地球資源衛星合作協議。

1999年10月14日,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4年12月7日,中國自主研製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0次發射。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全新研製的中國首枚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20顆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中國一箭多星的新紀錄。

2019年6月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黃海海域發射場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標誌着中國航天開啟多域發射新紀元。

2019年12月7日,6個小時內,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兩枚同型號火箭,相繼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創下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也表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一體測發、多星聯調、快速轉換、全程管控等快速發射核心能力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發射升空。這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承載的第100次航天發射任務。

2022年12月9日14時35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黃海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採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D47-50星、東坡08-10星等14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也是中國首次完成海上熱發射任務。

2023年3月29日傍晚,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實現首飛,同時表明中國首個智慧化發射場第一次執行航天發射任務即獲得圓滿成功。

2023年3月30日18時50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宏圖一號01組衛星發射升空,在軌組成國際首個車輪式衛星編隊。

2024年1月11日,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將搭載的雲遙一號18-20星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24年2月3日11時06分,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DRO-L衛星、智星二號A星、東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號01~02星、星時代-18~20星以及NEXSAT-1衛星共9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