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英文名為 Sichuan University , 英文縮寫為 SCU),簡稱「川大」,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強基計劃」、「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22年學校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卓越檢驗醫師試驗班試點高校。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2.9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近3000人;教學科研崗共6794人;37個學科型學院(系)及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佔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281.66萬平方米。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博士交叉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博士后流動站39個。

歷史沿革

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

原四川大學歷史沿革

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

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是由1902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省城高等學堂與1905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師範學堂,於1916年合併組成。

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促使洋務派們開始了中國的古代高等教育向近代高等教育的實質性轉變,一批近代高等學校應運而生。1895年,洋務派著名人士、四川總督鹿傳霖向光緒皇帝具奏並咨戶部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報告中西學堂的籌辦情況,請求立案。

1896年6月18日,四川中西學堂在成都鐵板橋三聖祠街(今成都市商業場對面三聖街)誕生了。初設英、法文科,以學習英、法語言文字為主。次年秋,增設算學科暨算學館。

1902年,四川總督奎俊奉旨與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川總督吳棠和四川學政張之洞創建的尊經書院合併,組建四川通省大學堂,校址在成都南較場尊經書院原址。同年底,更名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3年,四川按察使劉德芳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礎上奉旨創辦的錦江書院併入四川省城高等學堂。

1911年後,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改名為四川高等學校,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改名為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四川通省師範學堂改名為四川優級師範學校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將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轉入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同時改名為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

四川大學

公立四川大學

1903年,頒佈的癸卯學制,確立了高等專門學堂的體制,在此影響下,1905年,四川總督錫良責成提學使方旭、勸業道周善培,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在原來的仕學館基礎上創辦四川法政學堂。學堂初分「官班」、「紳班」。官班為有科舉功名和世家閥閱的人而設,地址初設在皇城貢院西偏,后遷總府街內務司署內。紳班主要招收無功名的士紳及其子弟,地址在五世同堂街財政署內。

除此之外,四川地區在1906-1910年間,舉辦了四川法政學堂、四川藏文學堂、四川通省農政學堂、四川工業學堂、四川存古學堂等五大專門學堂。這些學堂到1927年都分別演變為公立四川大學的法政學院、外國文學院、農科學院、工科學院、中國文學院,最後成為國立四川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1927年,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四川公立外國語專門學校、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四川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四川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提請改為單科大學,於同年8月合併組成公立四川大學。

原四川大學

1926年的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一分為二。師範部分改建為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原四川高等學校部分搬回南校場組建為國立成都大學。

1931年,公立四川大學與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合併組建為國立四川大學。原五所專門學校合併組建公立四川大學后,分別改稱為公立四川大學中文學院、外文學院、法政學院、工科學院和農科學院,下設19個系。設有本科,學制四年;預科,學制二至三年;專門部,學制二年。公立四川大學未設校長,而由各學院的學長共同組成「大學委員會」,共同代行校長職權。

四川大學

1949年,國立四川大學共有文、理、法、工、農、師範6個學院,中文、歷史、英文、法律、政治、經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農業、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業經濟、農業化學、森林、畜牧獸醫、教育等25個系和2個專修科。

1950年3月,國立成都理學院併入四川大學,設本科,學制四年,初設應用化學系、農墾系、工商管理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四川大學擁有六大學院:文、理、法、工、農、師範,共幾十個學科。在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四川大學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文理科綜合大學,歸教育部直屬。1960年,四川大學成為中國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1967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學校停止招生。1978年四川大學恢復招生。

至1993年,四川大學共設有6個學院,22個系共50個本科專業,16個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39位博士導師,56個碩士點。教職工3633人,其中教授148人,副教授571人。學生1.8萬餘人,其中研究生818人。

原成都科技大學歷史沿革

原成都科技大學,由1954年成立的成都工學院與1952年成立的四川化學工業學院合併發展而成。

四川大學工學院

1944年,四川大學提出了「增設實科」的計劃和申請,報經教育部批准后,在理學院內增設了土木水利工程系和航空工程系,聘請當時中央水工試驗室的張有齡教授和中央航空研究院的林致平教授分別擔任兩系的系主任。

1945年3月,學校再次報經原教育部同意,增設了機械電機工程系,並決定設理工學院,院長由原理學院院長鄭愈教授擔任。增設工科以後,學校積創辦了水工試驗室,修建機械實習館,接收了各式退役飛機、發動機和一批儀錶。廠房、土地等。

1947年夏,經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學的理工學院即分設為理學院和工學院。工學院即從四川大學校本部遷到錦江另側的原兵工廠內。

1948年,報經教育部批准:增設了化學工程系,機械電機工程系分設為機械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這時,四川大學的工學院已成為具有五個系的多科性工學院。

1949年秋,工學院共有專、兼職教授26人、副教授8人、講師8人,助教31人。

1950年1月,成都軍管會的軍代表小組進校組成四川大學臨時校務管理委員會。

1952年,四川大學的文、理、法、師學院的建制撤消,保留了工、農學院的建制。根據中央批准的西南地區高等學校工學院局部調整方案規定:川大工學院的土木水利系劃分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川北大學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調人川大工學院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西南工業專科學校 水利科和土木科的水利組調人川大工學院水利系;川大工學院的化工系調整到新建的四川化工學院;川大工學院的航空系調整到北京航空學院。

四川化工學院

1952年,教育部根據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建設急需大量各類專門人才的形勢,並借鑒蘇聯的經驗,提出了「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開始進行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工作。

1952年10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根據中央的方針,向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和川南工業專科學校等校下達了「文高字第4522號」指令:「1952學年度開始,在瀘縣(今瀘州市)川南工業專科學校及川南人民行署原址設立化學工業性質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為四川化學工業學院」。

1952年10月16日,由陳滋德和焦樹樑主持成立建校辦公室,從川南工專、西南工專和川北大學抽調幹部、學生共90餘人,組成了土建測繪和傢具清點、人事、宣教、總務、教學組,進行各校調入師生職工的接待工作和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的清理工作。1953年8月,西昌技專的化工科調入四川化工學院。

成都工學院

1953年7月,高教部召開全國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會上做出了關於將四川大學工學院和四川化工學院於1954年暑期合併,建立四川工學院的決定。遵照高教部及西南高教局的指示,由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新建的成都工學院於1954年8月27日舉行了建校典禮。

四川大學

1954年12月31日,高教部(54)工會字第427號函告四川化工學院和成都工學院:「國務院11月29日(54)國文習字16號函,批准四川化工學院於1955年遷至成都與成都工學院合併。現決定兩校合併后,學校名稱仍為『成都工學院』。專業設置仍維持兩院原有專業不變。」合校后的成都工學院,有機械、電機、土木、水利、化工五個系,有機械製造工程、發電廠配電網及輸電系統、公路與城市道路、道路橋樑與隧道、河川結構與水電站水工建築、無機物工學、塑料工學、皮革毛皮與鞣皮劑工學、化學生產機械及裝備9個本科專業,以及當年尚未調出的糖品物工學及植物纖維造紙工學2個本科專業和1個水利技術建築專科專業。

197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工學院改為成都科技大學,列為全國重點大學,由中國科學院和四川省雙重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

1980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科技大學改由教育部和四川省雙重領導,以教育部為主。

原華西醫科大學歷史沿革

1905年,在川的各基督教會決定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府,地址定在成都。1910年,大學正式成立,定名華西協合大學。

大學創辦之初,設文、理、教育三科。1914年增設醫科,次年添設宗教科,1917年復增牙科,綜合前述文、理、教育科共為六科,成為一所以醫、牙為主,文理並重的綜合大學。

1927年學校向四川省教育廳申請立案,1933年正式獲教育部核准立案。其間,學校華大進行了重大改組,校名改為「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取消宗教科,合併其餘各科為文、理、醫學三個學院。到1949年,學校設有文、理、醫、牙四個學院。

1951年,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經過1952年全國性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學校由綜合性大學變成醫藥院校——四川醫學院。學校設有醫學、口腔醫學、衛生學、藥學等專業。

1985年10月,經衛生部批准,四川醫學院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

四川大學

1994年4月,原同屬國家教委的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完成合併,成立「四川聯合大學」,由國家教委直屬管理。1996年學校經過國家評審,成為全國首批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1998年1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四川聯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9月,四川大學與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四川大學。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下令簽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協議,標誌着四川大學正式進入以「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為目標的國家985工程。

2002年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正式開工建設並於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江安校區位於成都市雙流航空港經濟開發區。

2004年,教育部批准川大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006年,學校整合資源正式成立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該學院成為學校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2009年,學校被批准成為首批13個「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之一。同年3月11日,世界首家老子研究院在四川大學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四川大學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中國第一個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

2011年11月,學校正式創建了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並開始在江安校區籌建航空航天及多學科交叉創新大樓。

2012年,學校牽頭組建了全國「生物技術藥物研發與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入選首批國家「2011計劃」名單。

2014年,學校與美國匹茲堡大學共建的「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正式奠基。該學院於2015年正式揭牌招生。

2016年,學校被批准成為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之一、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名單。

2019年4月,學校與宜賓市在成都簽署深化合作協議,共建四川大學宜賓園區。同年6月,學校入選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2022年學校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卓越檢驗醫師試驗班試點高校。同年,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3年6月2日,四川大學全球首次「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獲得成功。

2024年1月8日,四川大學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揭牌。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37個學科型學院(系)及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131個本科招生專業。

師資力量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3人(其中雙聘院士11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9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76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15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22人(2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含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負責人82人(86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託)及各類專項項目獲得者69人(82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2人、課程思政教學名師1個。

學科建設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博士交叉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博士后流動站39個。

教學情況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中國全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中國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示範中心1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9個,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9個。2003年以來,學校獲批立項2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3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1個,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31項(其中特等獎1項)、國家級一流課程6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9門,主編或副主編14種教材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高等教育類);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門(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研究生)。

學校合作

截止2023年1月,學校不斷深化與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大學開展「2+2」「3+1」「3+1+1」等模式的聯合培養項目,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268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相關機構建立了四川大學九寨溝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英聯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學—意大利國家研究會國際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華西消化道腫瘤中心聯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中俄數學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個國際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學校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

學術研究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圖書館

四川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704年,由文理圖書館、工學圖書館、醫學圖書館、江安圖書館組成,建設有館史展覽館。截止2023年1月,該館擁有紙本文獻837萬冊、中外文文獻數據庫329個;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擁有珍貴的古籍特藏文獻26.8萬冊,其中包括唐代以來的各種稿本和抄本以及相當數量的宋、元刻本;收藏大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中外文圖書和報刊;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西南地區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西南區域中心、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ADAL)西南地區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教育部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與中國國內百餘家圖書情報與檔案機構以及美、英、法、俄、日等36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個圖書館建立有交換、贈閱或互借關係。

四川大學

分館概況

文理圖書館:位於望江校區東區,館舍面積16000平方米。館藏以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為主,兼及部分工程技術類文獻資料。其中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文字學、漢語史、經濟學、宗教學、四川地方文獻、南亞研究、數學、生物學等學科領域的文獻具有收藏優勢。

工學圖書館:位於望江校區西區,館舍面積13000平方米。館藏以科技文獻為主,形成了能源、材料、化學、化工、水資源等學科文獻特色。

醫學圖書館:位於華西校區,館舍面積8800平方米。館藏以醫學文獻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特色資源體系。

江安圖書館:位於江安校區,館舍面積25300平方米,由加拿大著名設計師阿穆萊德設計。收藏以綜合性、基礎性文獻為主,同時兼收人文社科研究型文獻。

博物館

人文歷史博物館

四川大學人文歷史博物館始建於1914年,新館現坐落於學校望江校區風景秀麗的錦江河畔,佔地面積約15,000M2,展區面積近10,000平方米。

博物館規模宏大、文物藏品類型豐富,含石刻、書畫、陶瓷、青銅器、古錢幣、古印、刺繡、漆器、拓片等幾十個門類,其中尤以書畫、陶瓷、美術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收藏最具特色。此外,博物館還藏有來自全球各國文物藏品4,000餘件。2010年5月,經核定博物館藏品數量為54,731套,83,961件。

博物館內設有4層展區,包括石刻藝術陳列館、民俗學陳列館、民族學陳列館、考古學陳列館、書畫藝術廳、古代瓷器廳、古代服飾藝術廳等基本展館。

自然博物館

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包括動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共收藏動、植物標本84餘萬件(份)。動物標本館由原四川大學動物標本室和原華西協合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52年院系調整時合併建立,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908年。該館是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植物標本館是由中國植物學先驅錢崇澍教授於1935年創建,館內共收藏植物標本50餘萬份,包括通過館際標本交換收藏的雲南、廣東和東北等地的標本,以及通過國際間的交換而存有的美國、英國、日本、原蘇聯、法國、保加利亞等20多個國家的標本。動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均屬於科技部「國家基礎性數據庫重點建設項目」。

校史展覽館

四川大學校史展覽館於2006年8月學校建校110周年之際落成,位於學校望江校區東區聽荷池旁。館舍建築為T字型三層建築物,始建於1937年,最早作為原國立四川大學圖書館,后曾改為四川大學博物館,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展館包括六個大展廳和八個小展廳,圍繞「世紀弦歌,百年傳響」的主題,以圖片和文字展覽為主。

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

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坐落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背後。始建於1932年,由英國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而成,青磚黑瓦。館內有教學標本、挂圖、書籍、照片等在內的3000餘件珍貴文物,講述了口腔醫學在世界、中國和華西的發展脈絡。

醫學展覽館

2010年9月28日,作為慶典重大獻禮工程,由醫學各單位(華西醫院、華西第二醫院、華西口腔醫院及華西第四醫院)與社會企業(華西藥業、科倫葯業)捐資布展裝飾的四川大學華西醫學展覽館正式開館。該館設於在原華西協合大學圖書館的館址上,面積1480m2,以醫學為專門特色,設有跨越發展廳、學貫中西廳、大醫精誠廳等,達成存史、教學、研究、科學教育、收藏的綜合功能。

檔案館

四川大學檔案館收藏各類檔案25餘萬卷(其中珍藏歷史檔案9000餘卷),涉及四川近現代高等教育、文化醫療、科技產業、對外交流等方面的內容。四川大學檔案館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檔案工作分會副會長和校史分會常務理事單位、四川省高等學校檔案工作協會理事長單位,於1998年達到國家檔案局檔案管理國家一級標準。四川大學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設在該館。

歷史文化長廊

歷史文化長廊於2006年落成,位於學校江安校區東大門內近一千米長的景觀水道兩側,由70多幅日曆造型的雕塑作品群構成。長廊着力體現川大文化融合的主旋律,按照「源頭活水」「治校方略」「群賢畢至」「勇立潮頭」和「春華秋實」等五個部分。

學術期刊

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為雙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選期刊。

《宗教學研究》

《宗教學研究》創建於1982年8月,1985年公開出版發行,1988年起定為季刊。由四川大學主管、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又名宗教學研究所)主辦。該刊以「道教研究」為特色,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理論研究、佛教研究、民族宗教與西部邊疆研究、基督教(含天主教)研究、宗教學理論與其他宗教研究。連續多年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國社科院)。

《南亞研究季刊》

《南亞研究季刊》創刊於 1986 年,主要刊登印度、巴基斯坦、 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馬爾代夫、不丹及阿富汗等南亞八國的有關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原創類學術文章。

自然科學類期刊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1995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由國家教育部主管, 四川大學主辦。主要刊登關於數學, 物理學, 化學和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以及無線電電子學, 計算機科學, 核科學與技術, 生物工程, 光電技術及材料科學等新興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的內容。被《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生物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長期列為指定的收錄對象;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從創刊起就將本學報列為自然科學綜合類及數學類的源刊之一;被美國《數學評論》,《最新數學出版物》及《化學文摘》, 德國的《數學文摘》和俄《文摘雜誌》等收錄和評論. 還被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自然博物館, 康乃爾大學, 英國大英圖書館, 英國大英科技圖書館, 日本名古屋大學, 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等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和大學列為館藏期刊。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物理學會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委員會, 四川省物理學會和四川大學聯合主辦。主要內容: 報道中國國內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學科領域的理論, 實驗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論和實驗), 發表研究論文, 快報及綜合述評等三種類型的中文或英文學術論文。 所涉及的領域包括: 原子分子結構和光譜, 原子分子碰撞, 電磁場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團簇的結構、光譜及熱力學性質, 原子分子及團簇的反應動力學, 材料表面的團簇和納米結構, 富勒烯和碳團簇等; 同時還包括凝聚態物理, 激光物理, 等離子體物理, 光學, 化學物理, 非線性動力學及其它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1992年, 全國共有129種物理學類專業期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排名為第十四位; 1996年定出26種為核心期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排名為第十四位; 2000年定出30種為核心期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列純粹物理類核心期刊第5位。

《化學研究與應用》

《化學研究與應用》,月刊,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四川省化學化工學會和四川大學主辦。

《四川動物》

《四川動物》雜誌創刊於1981年,主要報道和交流動物學及其分支學科和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成果、理論、經驗和動態。已連續5次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和2017年版)。

工程科學類期刊

《工程科學與技術》

《工程科學與技術》(CN 51-1773/TB,ISSN 2096-3246)於1957年創刊,雙月刊,英文刊名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被多個數據庫收錄,如《工程索引(EI)》、《Scopus》、《EBSCO》、《日本科學技術社數據庫》、《INSPEC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等。

《皮革科學與工程》

《皮革科學與工程》創刊於1988年,為雙月刊,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及中國皮革協會主辦、四川大學生物質與皮革工程系及四川大學製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承辦、多家企事業單位組成的理事會協會,由《皮革科學與工程》雜誌社編輯出版的科技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北圖版),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文版、英文版)源期刊;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CA摘錄。

《皮革科學與工程》(英文版)

《皮革科學與工程》(英文版),英文名為Journal of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LSE),創刊於2019年,季刊,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和中國皮革協會主辦。主要出版報道對皮革科學和製革工業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具有實用前景的創新性應用技術,以及可能應用於皮革領域的相關基礎研究成果和新技術。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創刊於1985年,月刊,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的首批A類學術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長期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國《化學文摘》(C.A.)、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 、俄羅斯《文摘雜誌》(A.J.)、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化學化工文摘》等檢索系統摘引和收錄。曾被評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獎、首批《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油田化學》

《油田化學》期刊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主管、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首批進入並一直保持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美國《石油文摘(PA)》、美國《化學文摘(C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中國科學引文數據核心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收錄、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庫。

醫學類期刊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創刊於1959年,以報道醫學各專業以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成果為主,設有前沿醫學、專題、論著、技術與方法、研究報告、臨床醫學及罕見病報告等欄目。已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30餘次。如,80年代曾獲全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優秀編輯質量一等獎、90年代獲首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00年代曾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曾連續四屆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編輯出版質量優秀科技期刊等榮譽稱號。

《癲癇學報》

Acta Epileptologica(《癲癇學報》)創辦於2018年,季刊,紙質版於2018年3月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出資、四川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癲癇雜誌》

《癲癇雜誌》 創刊於2015年7月,為雙月刊,主管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單位為四川大學,出版單位為四川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欄目有論著、綜述、專家共識、病例分析、Epilepsia專欄、世界舞台·中國好聲音、會議紀要等。

《華西醫學》

《華西醫學》創刊於1986年,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四川省衛生系統A類期刊,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FJ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美國烏里希期刊指南等收錄。

《精準臨床醫學》(英文版)

《精準臨床醫學(英文版)》(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於2018年6月創刊,季刊,由四川大學主辦,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牛津大學出版社(OUP)合作出版。

《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

《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英文名為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簡稱:STTT)。2016年1月正式創刊,2019年,STTT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項目,是全國5000多種科技期刊中遴選的22種領軍期刊之一。

《中國循證醫學雜誌》

《中國循證醫學雜誌》創刊於2001年,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中國循證醫學中心/The Chinese Cochrane Center 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承辦。《中國循證醫學雜誌》2003年4月成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改為月刊並創辦網絡版;同年5月,被俄羅斯《文摘雜誌》(AJ)收錄; 11月,與《BMJ》、《JA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和《Statistics in Medicine》一起被Cochrane Methodology Register收錄;2005年1月被荷蘭《醫學文摘》(EMBASE)收錄;2008年1月率先在中國開始使用在線投稿與審稿系統(www.cjebm.com);2018年9月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華西口腔醫學雜誌》

《華西口腔醫學雜誌》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曾先後獲得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醫學期刊最佳實踐獎、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網站獎、中國醫藥衛生媒體最佳實踐創新獎、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等多項榮譽。

《骨研究》

《骨研究》(Bone Research)於2013年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2016-2019年連續4次獲評「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是世界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指數(WAJCI)Q1區期刊,2016年入選第二期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C類)項目;先後獲得「中國最美期刊」「中國高校傑出科技期刊」「中國高校優秀英文期刊」「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等稱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中國優秀原創期刊走出去項目庫」等。

《國際口腔科學雜誌》(英文版)

《國際口腔科學雜誌(英文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簡稱IJO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2013至2019年連續7次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三次入選「百強報刊」;2013和2016年連續兩次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資助(A類);2016年和2018年兩次獲得「中國高校傑出科技期刊」;2018年獲得「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紙質製作精良,於2014年和2016年榮獲「中國最美期刊」;入選首屆「四川品牌報刊」「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精品期刊展」等。2019年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

《國際口腔醫學雜誌》

《國際口腔醫學雜誌》1974年5月創刊,雙月刊,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2014年被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7版)核心期刊。多年來《國際口腔醫學雜誌》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CSA)、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CA數據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自然科學)》(CSA)、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 PD)等數據庫收錄。2006—2014年蟬聯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2013年獲第3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2016、2018年被評為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併入選「2016、2018年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

《華西藥學雜誌》

《華西藥學雜誌》為雙月刊,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和四川省藥學會聯合主辦。期刊主要內容有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學、藥劑學與生物藥劑學、臨床藥學、藥理與毒理、藥物分析、生化藥物、葯事管理及部分邊緣學科。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誌》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誌》,2002年創刊,雙月刊,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主辦。常設欄目:述評、專題筆談、論著、短篇論著、經驗交流、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爭鳴、新技術、綜述、講座。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於1995年1月創刊,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辦。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ATPCD)、RCCSE 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先後被以下數據庫收錄: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WHO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來源期刊,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中國科技論文引文分析數據庫(CSTY)、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China Info)、中國醫學文摘外科學、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等收錄。雜誌在2000年四川省第二屆優秀期刊評比中榮獲「優秀期刊二等獎」,在2009年全國高校科技期刊「三優」評選活動中被評為「編輯質量優秀期刊」; 雜誌連續兩屆被評為 「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雜誌在2014年榮獲了「第二屆四川省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於1987年創刊,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康復醫學會、四川大學主辦。期刊自1996年持續被國際權威醫學數據庫MEDLINE收錄,也是中國國內三大核心期刊數據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來源期刊;期刊於2011年、2014年和2017年連續入選第2屆、第3屆以及第4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誌》

《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誌》1978年9月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華醫學會、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共同主辦。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B525-2017-0568]、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及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等多家數據庫所收錄。2019、2014和2010年,分別榮獲第四屆四川省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第二屆四川省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和第一屆四川省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

《現代預防醫學》

《現代預防醫學》雜誌創刊於1974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和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共同主辦。雜誌已連續5屆被《北大核心期刊目錄要覽》收錄,持續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西部地區該學科領域連續被 「中文核心」與「科技核心」收錄的唯一期刊,2017年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7.10-2020.10)即「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項目來源期刊。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於1984年創刊,雙月刊,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主要欄目有述評、專家論壇、論著、新技術與新方法、綜述等。該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美國《醫學索引》(IM/ MEDLINE)、美國《Chemical Abstract》(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學研究評價中心(RCCSE)、《中國學術期刊文摘》(CSAC)、《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等檢索系統收錄。2008年獲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首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系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編號:2005DKA43504)。2014年又獲評「第三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同時入選「2013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科研平台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1個,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工程研究中心8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點實驗室4個、監管科學研究基地1個,國家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央網信辦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室基地1個,省級科研基地等78個;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1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區域與國別研究培育基地4個。

科研成果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2015年以來,學校共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7項,金獎數位居全國第四,2020-2023年在「挑戰杯」國賽中獲得特等獎和金獎11項。

校園文化

校名

四川大學

釋義:四川大學校名中文標準字體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四川大學」,中文名簡稱「川大」;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的標準字體是AdobeHebrew-Bold字體。

校徽

四川大學

釋義:四川大學徽志是雙圓套圓形徽標,以錦繡紅為標準色。雙圓之間上方是鄧小平同志校名題字「四川大學」、下方是學校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體)。內圓正中是「鳳鐘樓」圖像標誌,該圖像標誌下方是「1896」字樣,代表學校最初創建年份。

校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釋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首先體現了學校發展歷史和現實的統一。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華西醫科大學「三強合併」前三校不斷融合、改革、發展的歷史以及相互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強合併」的現實。其次,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再次,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精神的統一。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體現。

四川大學

校歌

四川大學的校歌名為《四川大學校歌》,采自於學校歷史上張瀾擔任校長期間的校歌,由張瀾等作詞、佚名作曲。

歌詞:

岷山峨峨開天府,

江水泱泱流今古。

聚精會神生大禹,

近揆文教遠奮武。

桓桓熊羆起西土,

鏘鏘鳴鳳葉東魯。

和神人,歌且舞,

領袖群英吾與汝。

標識色

四川大學

釋義:四川大學標識色為錦繡紅(C:12 M:92 Y:95 K:20)和優雅灰(C:47 M:37 Y:37 K:0)。

紅檐青磚是四川大學老建築的形象特徵。作為四川大學標準色的錦繡紅和優雅灰萃取於這些老建築的色彩運用元素。

錦繡紅,具有陽光和朝霞的氣質,既給人以激情熱烈、朝氣蓬勃的活力,又不乏典雅沉穩、古色古香的樸實,透露出中國名校當有的文化氣質。

優雅灰,具有青磚與銀色的品格,既給人嚴謹沉穩、求真務實的傳統韻味,又因其堅毅執着、洗盡鉛華的特質,寓意着百年老校堅守的文化追求。

校旗

四川大學

釋義:四川大學校旗為紅、灰雙色旗幟。

根據旗幟對色質運用的特定要求,四川大學校旗採用了學校標識色錦繡紅的衍伸色中國紅(C:0 M:100 Y:100 K:10)與標識色優雅灰搭配,中國紅在上,優雅灰在下,其高度比為71:29。旗幟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中文名字體為鄧小平同志題名書體;英文名字體為AdobeHebrew-Bold體)均以白色印製。四川大學校旗上,「四川大學」中英文校名標準字樣和校徽標識居中,分佈於具有川大標識特徵的中國紅與優雅灰色塊上。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以上來自參考資料

數據統計時間2023年5月

歷任領導

原四川大學

以上來自參考資料

原成都科技大學

以上來自參考資料

原華西醫科大學

以上來自參考資料

四川聯合大學

以上來自參考資料

四川大學

以上來自參考資料

校友情況

校區情況

截止2023年1月,學校擁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282.18萬平方米。

望江校區

望江校區位於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分設東西南北四個門,因緊鄰望江樓公園(該公園曾經是過去四川大學校園的一部分)而得名。是原四川大學與原成都科技大學的所在地,佔地3000多畝,主要為四川大學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博士生同學學習的地方,是四川大學的「總部」。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

華西校區

華西校區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號,校區最早起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校區內坐落着以成都市著名老地標——鐘樓為代表的一批中西合璧的老建築,2001年2月,華西壩8座建築被成都市政府批准列為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築。

四川大學

江安校區

江安校區位於成都市雙流區川大路,始建於2002年5月。該校區主要服務對象是川大本科大一大二的同學。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

校園風貌

明德樓

下圖為明德樓,於1954年基本完成,於2013年初被正式命名為「明德樓」,取意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川大明德樓是四川最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城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具有濃烈的傳統復興式建築色彩,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高校建築之精品。

四川大學

鐘樓

下圖為鐘樓,於1926年竣工。鐘樓里現存半人高的大鐘是由美國梅尼利制鐘公司於1924年專門為華西壩鐘樓鑄造。大鐘的心臟由兩部分機械組成,一部份是走時鐘,用鐘樓外面的四個鐘面來顯示時間;另一部份是鳴鐘,用大鎚敲擊樓里的大鐘來報時。2013年5月,鐘樓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大學

所獲榮譽

2011年,四川大學獲得「2001—2010年四川省教育對口支援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17年,四川大學獲得「四川省脫貧攻堅『五個一』駐村幫扶先進集體」稱號。

2018年,四川大學獲得中國全國「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稱號;獲得「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機構」稱號。

2020年,四川大學獲得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2023年,四川大學獲得ACCA「2022年度優秀高校」稱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先進依託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