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指第六次有關全國人口信息的調查,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此次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

此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關於中國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佈等大量的基礎數據,對制定「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普查標誌

國務院決定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為增強社會公眾對人口普查工作的認知度,規範「中國人口普查—2010」標誌的使用與管理,經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審定,從2009年11月2日起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中啟用「中國人口普查—2010」標誌。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標誌涵義

「中國人口普查—2010」標誌,以漢字書法「人」字和國畫「中式民居」及英文字母「C」為主要圖形元素,以國旗顏色為主要色素。書畫風格的「人」字抽象化為萬里長城圖形,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兩條環繞的彩帶源於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2010」表明普查年份,體現了「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的主題概念及與國際接軌的普查理念。

使用範圍

「中國人口普查—2010」標誌供各級普查機構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活動中使用。主要包括:

(一)人口普查辦公用品,如公文袋、文件夾、信封、信紙、會標、名片、請柬,以及普查工作證件、獎牌、獎勵證書等;

(二)人口普查出版物、公益廣告、宣傳品、紀念品等;

(三)人口普查專用網站、網頁,教學用幻燈片模板等。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將標誌用於人口普查以外的商業活動。

使用管理

為了加強「中國人口普查—2010」標誌使用的統一、準確、規範,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印發《中國人口普查—2010形象視覺識別設計手冊》。

「中國人口普查—2010」標誌的使用由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統一管理。

基本方案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將採取全員制普查,也就是說普查將涉及到每個家庭 和個人,將做到調查員入戶中調查。普查將涉及性別、年齡、婚姻、住房、就業和遷移等多個方面。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戶為單位進行登記,戶分為家庭戶和集體戶。以家庭成員關係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口,作為一個家庭戶;單身居住獨自生活的,也作為一個家庭戶。相互之間沒有家庭成員關係、集體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為集體戶。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採用按現住地登記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現住地進行登記。普查對象不在戶口登記地居住的,戶口登記地要登記相應信息。

政策文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據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根。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設計、精心組織、依法實施、確保質量,全面、準確地提供基本國情國力數據,為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服務。

主要目的

人口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中國的人口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組織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將查中國人口在數量、結構、分佈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為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內容和時間

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組織和實施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範圍 廣、參與部門多、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認真做好此項重大國情國力普查的宣傳動員和組織實施工作。

國務院決定成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負責人口普查的組織和實施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統計局,具體負責人口普查的日常組織和協調。

經費保障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並列入相應年度的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確保到位。

工作要求

堅持依法普查。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人口普查的有關規定。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 人口普查領導小組人員名單

組 長:

李克強  國務院副總理

副組長:

尤 權  國務院副秘書長(2013年1月,被免去國務院副秘書長職務)

馬建堂  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新楓  公安部副部長

江 帆  人口計生委副主任

成 員:

翟衛華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李金章  外交部副部長

朱之鑫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袁貴仁  教育部副部長

楊健強  國家民委副主任

郝明金  監察部副部長

姜 力  民政部副部長

陳訓秋  司法部副部長

李 勇  財政部副部長

孫寶樹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鹿心社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齊 驥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

陳曉華  農業部副部長

尹 力  衛生部副部長

鍾攸平  工商總局副局長

胡占凡  廣電總局副局長

張為民  統計局副局長(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周 波  港澳辦副主任

宋大涵  法制辦副主任

江小涓  國研室副主任

鄭立中  台辦副主任

鍾志明  總參謀部軍務部部長

何映華  武警部隊副司令員

普查數據

2011年4月28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 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發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並答記者問。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國家統計局當日發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

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這次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

城鎮人口比重大幅上升。這次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佔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同2000年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這次人口普查顯示,同2000年相比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

這次人口普查覆蓋大陸31個省區市和現役軍人。根據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將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數據計入在內的全國人口總數為1,370,536,875人。

普查公報

第一號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中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已圓滿完成人口普查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

台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

人口增長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

家庭戶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性別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佔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各民族人口性別構成一覽表

年齡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市區「年齡構成」比較表

民族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為4.08%,下降2.64個百分點。

各省市區「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較表

城鄉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佔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佔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人口的流動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

登記誤差

普查登記結束后,全國統一隨機抽取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了事後質量抽樣調查。抽查結果顯示,人口漏登率為0.12%。

資料註釋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

普查登記的對象是指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境內」指中國海關關境以內,「境外」指中國海關關境以外。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數據不包括居住在境內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數據。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數據。

台灣地區的人口數為台灣地區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2010年底的戶籍登記人口數據。

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係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

文盲率是指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佔比重。

城鄉人口是指居住在中國境內城鎮、鄉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鎮、鄉村是按2008年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劃分的。

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是指一個直轄市或地級市所轄的區內和區與區之間,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人口。

第二號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9日

現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分地區的常住人口有關數據公布如圖:

(點擊放大)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註釋:

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境外」是指中國海關關境以外。

本表全國合計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人口數。

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常住人口佔全國合計常住人口(包括現役軍人和難以確定常住地的人口)的比重。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記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主要數據

人員總數

在這次普查中,居住在中國境內並接受普查登記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234829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21201人、台灣地區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員593832人,合計1020145人。

性別構成

上述人員中,男性605821人,女性414324人。

其中:境內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男性為141321人,女性為93508人。境內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男性為11708人,女性為9493人。境內的台灣地區居民,男性為116547人,女性為53736人。境內的外籍人員,男性為336245人,女性為257587人。

居住時間

上述人員中,居住時間三個月以下的103754人;居住時間三個月至半年的90078人;居住時間半年至一年的143210人;居住時間一年至兩年的183001人;居住時間兩年至五年的249668人;居住時間五年以上的250434人。

來大陸或來華目的

上述人員中,以商務為目的204962人;以就業為目的201955人;以學習為目的202482人;以定居為目的186648人;以探親為目的100113人;其他目的的123985人。

地區分佈

上述人員按居住地分,人數排在前十位的地區是:廣東省316138人,上海市208602人,北京市107445人,江蘇省64177人,福建省62564人,雲南省47396人,浙江省36380人,山東省33098人,遼寧省23834人,廣西壯族自治區23445人。居住在其他省(區、市)的97066人。

外籍人員國籍構成

按國籍分,在中國境內居住的外籍人員數量排在前十位的國家是:美國120750人,日本71493人,菲律賓66159人,緬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國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國14446人,澳大利亞13286人。在中國境內居住的其他國家人員181589人。

註釋:上述人員指普查標準時點在中國境內居住三個月以上或能夠確定將居住三個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但不包括出差、旅遊等在境內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境內」指的是中國海關關境以內,不包含港澳台地區。

主要特點

變化

2010年6月9日,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統計局巡視員、北京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顧兗州表示,主要內容是人口和住戶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戶口登記狀況、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此次普查對象與以前的普查不同,首次納入了外籍人口。此次普查範圍分幾類:中國境內的自然人,比如常住人口、港澳台僑人員、外籍人員;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比如駐外使館人員、出國留學人員、外派勞務人員。

已在國外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屬於普查對象;來華出差、旅遊等短期停留的外籍人員也不普查。

特點

此前,北京已經開展了普查區域劃分和地圖繪製工作。通過最新航拍圖和相關地理數據,結合實地踏查,已經完成了全市地理信息的核實和更新,並將對全市所有建築物進行核查。據介紹,此次普查將全市劃分為6600個區、8萬多個普查小區、核實全市280萬至300萬棟建築物。

顧兗州表示,由於人都是居住在建築里,所以圍繞建築物普查是最可靠的。此次的普查包括北京所有建築物,比如居民樓、地下室、寫字樓、公共設施等。通過此項工作,摸清每棟建築物內住房單元數,科學得出住宅人數等。

效果

此次普查約需要10萬名普查人員,7月底全部到位,北京將對他們開展普查業務、相關法律法規、入戶調 查技巧等培訓工作。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顧兗州表示,普查經費由中央補助和市級財政兩方面保障。預算大約為2.9億元,多數用於普查人員的聘用經費。據了解,普查員月均1500元以上。

據介紹,整個普查工作將持續到2011年6月結束。此次普查數據,則將在2011年七八月發布。屆時,北京人戶分離的有多少、流動人口有多少、每年出生和死亡人口有多少,都能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難點

顧兗州稱,各國在人口普查上都存在重登和漏登的情況,特別是漏登比較多。普查存在一定的難題。

首先,人戶分離情況普遍,北京大量人群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不在一個區域。為此,此次在普查中,對於流動人口,只須登記居住地即可;對於本市戶籍的人口,戶籍所在地和居住地都要進行登記。

人口特點

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

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中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2010年人口普查長表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1.18110,其中「城市」為0.88210,「鎮」為1.15340,「鄉村」為1.43755。(實際生育率高於以上數字,國家統計局早已做出說明: 」總和生育率現場登記難度較大,漏登率要相對高一些”)

全國總和生育率倒數前五名分別是北京0.70670、上海0.73665、遼寧0.74090、黑龍江0.75140、吉林0.7600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廣西1.78975、貴州1.74785、新疆1.52885、海南 1.51265、安徽1.48155。

作為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已經執行了30年。但是,發展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已經引起了質疑。

長時間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將導致對養老與醫療健康體系的挑戰,影響整體勞動生產率與整個經濟的競爭性。當撫養負擔日趨加重時,人口老化也影響到代際關係,甚至社會的整合與民族的興衰。

性別比例仍是男多女少

總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 2人,佔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佔48.73%。粗算一下,中國男性比女性多3400萬!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在省級行政區中,性別比差距最小的為江蘇,男女性別比為101.54:100,最大的為天津,男女性別比達到114.52:100。共有江蘇、寧夏等12個省市區男女性別比差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海南與天津男女性別比超過110:100。

總人口性別比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家庭成員人口在減少

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中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在長期的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下,中國已產生了所謂的「四二一」家庭結構,即一個子輩、兩個父輩、四個祖輩這樣的倒金字塔結構。雖然未來嚴格意義上的「四二一」家庭結構在多大規模內出現,還是個疑問,但家庭子女數趨少,人口壽命延長卻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意味著子女負擔父輩和祖輩的養老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目前中國人均壽命是75歲,當父母在60多歲退休的時候,祖輩約在90歲左右,多已故去,所以子女負擔祖輩養老的可能性較低。)

「四二一」的家庭結構為獨生子女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成長環境。這種環境的本質特點是沒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沒有親兄弟姐妹之間的遊戲,兒童會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體驗,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這些對於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會大打折扣。

流動人口在增加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6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老齡化進程在加快

這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

數據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不可置疑,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區,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滯后已成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

誰來養活中國?已執行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否調整,是否應放開二胎管制,無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環境和發展背景下重新考量。據社科院權威發布,2011年以後的30年裡,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到2050年,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大學生比例依然不高

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大學生比例反映一個國家的教育程度和人才實力。據最新統計,在25-64歲的青壯年人口中,俄羅斯54%的人都擁有大學學歷,比例世界最高。加拿大緊隨其後,以色列排名第三。此前高居世界前列的美國,排名卻迅速下滑。

一方面,與教育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大學生比例低的可憐;另一方面,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為找工作而奔波。這是為何?!

廣東成為人口第一大省

這次人口普查,東部地區人口佔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佔26.76%,西部地區佔27.04%,東北地區佔8.22%。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0.22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蘇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

遭遇難點

流動人口

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變遷最典型的特徵之一,就是流動人口的大量湧現。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流動人口剛剛出現,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流動人口數量開始急劇增長。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流動人口被列入普查項目,那次普查項目增加了兩項都與流動人口有關。2000年人口普查,流動人口依然是關注的主要項目,共有8項。

根據人大(人民大學,下同)教授段成榮的測算,1982年全國的流動人口是657萬。而2000年的全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1.4億。

流動人口的增加給普查增加了不少難度,有些企業不願意如實提供真實數字,有些地方政府也不願意說,因為地方很多指標的考評都是按「人均」來計算,當地方對一些數字拿不準時只會少說,不會多說,以減少平均數的分母。

而且,之前對流動人員的調查方法本身也有問題。

以2000年為例,人大教授翟振武說,當時只調查流動半年以上的人員,一般人都排斥陌生人的詢問,有的流動人員即使到流入地呆了半年以上,也會隨口答「一周、半個月」,這樣流入地就不會登記此人。而他的戶籍所在地普查人員一說此人已經離家半年,就不再登記,因為按規定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員要在流入地登記,於是,這個人就被漏登了。

本次人口普查,流動人口依然是個難題,國家人口計生委在《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0》中指出,2009年中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2.11億人。

人大教授段成榮說,這次在調查方法上改成「見人就登」,同時在流出地也調查流出人員的數量,這樣可以從技術上區分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數量。

難聘普查員

「1982年普查的質量最高,2000年的質量最低。」人大教授翟振武說,誤差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漏登,一是重複登記。

1982年人口普查的誤差率是千分之一點二,2000年普查的誤差率是百分之一點八一。

「流動人口是影響誤差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翟振武說,1982年組織非常到位,當時一動員起來,各單位都踴躍參與,機關、街道、企業都積極抽調人員當普查員,而且都願意將素質好、責任心強的人員抽調出來。

「1990年,情況也還行。」翟振武說,但到了2000年,抽調普查員就沒那麼容易了,市場經濟了,企業不願出人,各機關、單位也沒那麼積極,即使派人也不會派高素質、責任心強的人了,有些單位直接將平時表現不好的人抽出來當普查員。

2000年開始社會招聘普查員,但很多人幹不了幾天就離崗了,因為人口普查繁瑣而辛苦。

這次人口普查,普查員的問題依然嚴峻,本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因為工作壓力大,平均每個人要調查80戶,各區縣都出現了普查員辭職的情況。

北京市統計局宣傳中心主任張雪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初步測算,北京此次普查需要約2萬名普查指導員和約8萬名普查員,儘管招聘時多準備了5%的儲備力量,但還是不夠。

北京市望京西園四區人口普查指導員蒲錦榮與她的三個同事摸底工作結束前全部辭職了。蒲錦榮說,招聘的普查員,很多是退休人員,文化水平低,普查流程常出錯,作為普查指導員,她經常要對填錯的信息核實改正,這方面壓力也很大,最終她選擇了辭職。

維護隱私

相比於前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又面臨新的難題,那就是居民的隱私意識增加,入戶調查難了。

儘管2000年就已存在這一問題,但這次的難處還是大大超過了預料。

「人們會乖乖呆在家裡等著普查員來的時代已經結束。」李志明是貴州都勻市的一名普查指導員。

他和同伴們每天加班,晚上工作到11點是常態。白天家裡沒人,李志明只能在晚上6點到9點左右入戶調查。

和20多年前的普查相比,李志明發現如今「門難進了」。

李志明仍然記得1982年入戶普查的情景:「住戶大多都比較配合,對普查員也比較客氣,覺得這是盡一種義務。」他感慨的是,願意積極配合的住戶越來越少了。「有人寧願打遊戲,或者休息,也不願配合調查。」

因為被普查者對於隱私的日益重視,普查員常會遭遇被拒的尷尬。「只有多敲門,給住戶看工作證,沒有其他辦法。」李志明說。

而北京回龍觀的社區服務者康月同樣為此苦惱,摸底調查階段時,作為普查員的康月需要向住戶詢問身份證號碼以及聯繫電話,對方總會警惕追問:「你要這個幹什麼?」康月只能反覆解釋,與對方簽承諾書,保證這些信息絕不會被泄露,否則自己需要負法律責任。

在培訓的過程中,康月也被授意要在詢問死亡人口時注意說話的方式和態度,但實際的情況是常常遭遇住戶的沉默。

貴州的李志明稱,他和同事們把其原因歸咎於公民社會責任感的日益淡漠。

人大教授翟振武認為,公民社會意識的培養,需要政府的引導。

入戶調查能否改為郵寄調查?

專家表示中國流動人口多郵政系統不完善,郵寄調查不適合中國國情

意義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國所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中國政府網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居住的自然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

熱點解讀

戶籍整頓

京籍超生人口等可落戶

藉此次人口普查,北京將進行戶口整頓和摸底工作。據介紹,這項工作8-9月開展。目的是摸清人戶分離人口、流動人口、外籍人口等數量。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顧兗州介紹說,戶口整頓期間會涉及一些戶口政策,應銷未銷戶口的居民應該通過戶口整頓銷戶口,應落未落戶口的人則應該通過戶口整頓落戶口。

據了解,由於拆遷等因素,北京部分老城區,存在人已經搬走、房子已經拆遷,但戶口還依然存在的現狀。市統計局表示,對於這樣的戶口,此次將予以銷掉。此外,一些死亡人口未銷的戶口也要予以銷去。

同時,部分需要落戶的人員也將予以落戶。包括北京戶籍的超生人口以及手持幾種證件的人員,包括勞改釋放證、複員轉業證、遷移證等。

普查建築

所有建築標註抗震級別

普查中必然要依託建築物。此次普查,將對北京市280萬至300萬棟建築物逐一核對。了解每棟建築的年代、建築結構等信息,並提供給市相關部門,然後確定每棟建築的抗震級別。市統計局表示,統計之後,將根據需要對房屋進行加固或修繕。

健康狀況

新增60歲以上人員健康狀況

此次普查分為三類:短表、長表和外籍人員登記表、死亡登記表。其中短表需要填寫18項;長表需要填寫35項。在長表中,新增了60歲以上人員健康狀況的填寫。市統計局表示,北京已經進入老年社會,這項填寫也是為了更好的為老人服務。

同時,人口死亡登記表填寫,則主要是反映前一年之內出生和死亡率的情況。

資料泄密

數據不用於普查以外目的

一些普查對象擔心,個人資料可能會成為行政部門進行處罰的依據,比如沒有辦理暫住證的、超生的等。對此,市統計局表示,普查資料將嚴格保密,不用於普查以外的目的。對泄露或向他人提供普查對象資料的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普查歷史

緣起

「一次普查」始於政治需要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為摸清人口狀況決定普查人口。

段成榮是人大人口學系主任,也是此次人口普查諮詢的專家。段成榮說,人口普查最早起源於北歐,發展到今天最典型的是美國,最初的人口普查都與政治權利有關,美國是獨立后要確定每個州的眾議院席位,於是對各州人口進行普查。

段成榮說,中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與政治權利有關。

1953年,中央決定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摸清國內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數,決定在1953年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內容直接服務於目的,只針對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進行了調查。

「儘管起初的普查為政治服務,但調查的結果卻被社會很多領域所用,漸漸地,人口普查成為國家制訂各項規劃的重要依據,比如居住區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規劃都會參考。」段成榮說,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也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提供了依據。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後,還沒有形成固定的人口普查意識。

1964年,經過三年困難時期,國內各方面運行都很困難,國務院迫切想知道國內人口的具體情況,又進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調查的項目在第一次基礎之上,又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職業3個項目。

直到1980年以後,準備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央安排以國家統計局工作人員名義,在報紙上公布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結果。

成型

1982年後定為十年一查

1982年普查第一次邀請美國專家參與項目設計,被稱為和國際接軌的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中國已經實行計劃生育,普查項目中又增加了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等項目。

那次人口普查有兩個背景,一是現代國家沒有不搞人口普查的,中國結束了內亂,為給國家制訂政策提供詳細人口依據,需要一次人口普查。二是聯合國很關注人口普查,積極推動成員國做這項工作。

本次人口普查的諮詢專家翟振武那次作為普查員參加,當時中國已經實行改革開放,於是,那次普查又帶上了時代印記,第一次邀請美國專家參與普查方案的討論以及項目設計。聯合國援助計算機,還幫助培訓技術人員。

翟振武說,第三次人口普查是一次真正和國際接軌的普查,採用了現代人口普查的概念和定義,那次普查項目增加到19個,有就業信息等項目。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口普查機構,中國形成了一支沿用人口普查的組織模式,國務院和省以下各級人民政府都成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在段成榮看來,1982年的普查還帶去了一個很重要的附產品:通過那次普查,國內形成了共識,每隔十年普查一次人口,逢「10」之年普查,兩次普查中間再進行一次1%人口的抽樣調查,第一次抽查是1987年,此後都固定在兩次中間的逢「5」之年。

「可以看出,現代的人口普查不再只因為政治權利的需要。」段成榮說。

在段成榮眼裡,社會的主體是人口,有關人口的數據是社會最核心的數據,能影響國家各方面的決策。

紀實

1,370,536,875人。

這是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剛剛發布的全國總人口數。

這是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的辛勤結晶。這是全國上千萬普查人員克服無數艱辛,走入4億多戶家庭,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寶貴「家底」。

從2010年11月1日起的10天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進行了一次人口總點名。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10天13億多人,1天超過1.3億!簡單而驚人的數字背後,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動人畫卷,是一段值得記憶的光輝路程。

掌握國情,科學決策,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肩負著重大使命,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切實搞好人口普查、準確掌握人口信息,是黨和政府進行科學決策的基本依據,對於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福祉具有重大意義。」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201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承上啟下的年份,也是國際人口普查年,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這一年開展人口普查。

本次調查中,廣東省人口總數為104303132人,躍居大陸地區第一位,山東省超過河南省,為95793065人,僅次於廣東省。而河南省由第一人口總數下降到第三位,為94023567人。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不過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人口在2010年底已經超過12億,有人口專家預計,在5年之內,印度人口將會和中國並駕齊驅,甚至有超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統計調查的國家之一。《後漢書》記載,大禹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所謂「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現代意義上的全國人口普查,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的。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每一次得出的全國人口數據,都是中國發展歷史上重要的資料,為當時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著名人口學家翟振武介紹說。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是為準備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服務的,總人口為59435萬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給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準確全面的人口數據,總人口為100818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為科學制定「十五」計劃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總人口為126583萬人。

人口普查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翟振武說,人口狀況是一個國家的家底。在哪裡建設居住小區、布局工廠,修建鐵路、公路、機場,設置多少學校、幼兒園、圖書館、醫院、養老院,生產多少糧食、蔬菜、肉禽,這一切的籌劃,都必須掌握人口的總量和具體分佈、流動狀況、結構特徵。

中國的發展航船正揚帆起航。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務繁重而緊迫。要科學規劃,科學發展,必須掌握國情國力,這是治國安邦的基礎。而人口狀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國情信息。

人口普查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科學統計方法。在美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在日本人口普查被稱為「國勢調查」,至今已經進行了22次。俄羅斯從1897年開始進行人口普查,兩次人口普查中,在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都通過飛行控制中心接受了詢問。

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使命重大,挑戰空前。

人口總量龐大,居住地域廣闊。13億多人分佈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上,有的住在大山深處,有的游移於江河湖海,有的生活在廣袤的高原。要在10天內對每個人進行普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口流動性大,鎖定普查對象難。全國2億多人口在流動,幾乎增加了一倍。人口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離的現象十分普遍。如何鎖定普查對象,做到不重不漏,難度超過以往歷次人口普查。

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增強,獲得真實完整的數據難。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向外人透露職業、婚姻、住房等情況,更擔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成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首次普查外籍常住人口,溝通理解難。按照聯合國「將人口的國際遷移作為人口普查的核心問題之一」的建議,這次普查首次把常住大陸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員納入普查對象,此前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循。

四大挑戰實實在在,一個也繞不過去。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是一場十分難打的硬仗、苦仗。

外媒聚焦

針對中國公布的人口普查報告,美國媒體聚焦「老齡化問題」,印度報紙找到「趕超中國」突破口,面對中國人口外媒「口」味不一。

「全國總人口13.39億人;60歲及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3.2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9.7%;與10年前相比,中國15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其中包含的上述一組數據受到了美國、歐洲、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等國和地區媒體的”青睞”。

美國媒體「深表擔心」地說,「中國正在加速的老齡化進程會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國經濟」;印度媒體的反應中則透著幾分「竊喜」,將人口「更年輕」看做是印度「趕超中國」的突破口;俄羅斯媒體則羨慕中國的「人口紅利」……

美媒

「城鎮化進程在加快的同時,老齡化的速度也飛快。」《美國之音》的一篇報道如此解讀中國這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文章援引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說法,中國人口老齡化給勞動人口帶來了壓力。

《華爾街日報》在題為《中國人口迅速老齡》的報道中表達出了中國有可能重蹈美國覆轍的擔心:中國正在加速的老齡化進程會拖累活力四射的中國經濟。勞動力總量的縮減可能會讓未來的中國走向「製造業蓬勃發展」的反方向,並給薪酬支付帶來壓力,進一步導致通脹率上漲。

「目前中國14歲以下的人口只有16.6%,而10年前,這一數字是23%。老齡化的問題使得中國未來工人的儲備顯出不足態勢。」《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文中還引述了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的觀點,稱中國人口增長並不均衡,越來越低的人口增長率會使得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勞動力總量受到影響。

同樣的擔憂也出現在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報道中。在一篇題為《人口報告:中國會在變富前變老》的文章中,作者用有些詼諧的筆調評論道:「在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裡,兒童的數量在急劇減少,但領退休金的人卻在急劇增加。」

文章還擔心中國未來的男性找不到對象,因為中國的性別比例出現變化,男性比例偏高。不過,「這對女孩子是個好消息」。

歐媒

歐洲是世界上城鎮化比較早的地方。城鎮化在推動歐洲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讓歐洲一度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英國首都倫敦在「工業革命”時期曾是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但空氣也遭受嚴重污染,如今仍笑納著”霧都之美名」。

前車之鑒讓歐洲媒體幾乎一致地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中國人口普查報告中「近一半的城鎮人口」上。在英國《衛報》看來,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正處於即將成為城鎮化國家的邊緣。文章引用了兩組反差鮮明的數據:30年前,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20%;這個數字竟然已經翻了一番還多,達到49.7%。

英國廣播電台(BBC)駐京記者白邁克分析說,中國的人口數據並不讓他感到驚訝,因為這樣的趨勢早就出現了。

俄媒

在俄羅斯進行的人口普查中,有一項結果和中國的調查結果形成了強烈對比:俄羅斯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數量從13個減少至12個,而中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大城市數量在20年內將會超過8個。

《俄羅斯報》則將原因歸結於中國人口的增長,稱這是推動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強力,並讓中國經濟發展擁有了原動力。對於出生率仍在下滑的俄羅斯來說,「我們不僅沒有『人口紅利』,地廣人稀也讓俄羅斯人缺乏競爭意識。」文章憂心忡忡地說,「缺人氣」會阻礙俄羅斯實現「強國夢」的進程。

印媒

印度何時能超越中國是印度媒體近些年來關注度日漸升溫的話題,中國人口增長率的下降自然又讓印度媒體「敏銳」地找到了「趕超中國」的突破口。

「與10年前相比,雖然目前中國上大學的學生數已經翻番,但隨著人口增速的降低,中國正在『老化』。」在《印度斯坦時報》看來,因為印度擁有更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所以印度未來的發展更有動力。該報刊發的文章在對中印人口進行一番比較后指出,到2020年,當印度能夠給國際勞動市場貢獻1.36億勞動力的時候,中國只能有2300萬的勞動力。那時候,印度的平均勞動力年齡是29歲,而中國是37歲。

日媒

與有過「嚴重老齡化」切膚之痛的美國一樣,日本一些媒體也熱衷於評析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問題。

除此之外,中國男性人口比例趨高的問題也受到日本媒體的熱捧,並且使出了慣用的「借題發揮」的招數。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中國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導致這個比例失衡的原因是,在中國的農村,傳統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想要男孩傳宗接代的觀念依然盛行。專事報道中國新聞的日本《新秦新聞網》說,男女比例不平衡或許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隱患。

姓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