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日語: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英語:Toyotomi Hideyoshi;1537年3月17日-1598年8月18日),幼名日吉丸,又名松下與助、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

天文六年二月初六(1537年3月17日),豐臣秀吉出生於日本尾張國愛智郡中邑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八歲喪父后流浪於美濃、尾張國之間。十幾歲時,豐臣秀吉成為遠江國松下之綱(通稱松下嘉兵衛)家奴,因才能出眾被提拔為出納管理員並被其改名為與助。後跟隨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合戰中擊敗今川義元,在其麾下豐臣秀吉先後征討美濃國的齋藤氏、越前國的淺井氏和播磨國的毛利氏而屢立戰功。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后,豐臣秀吉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家族政權實際掌權人,后又在賤岳之戰中擊敗以柴田勝家為首的反對勢力。天正十三年(1585年)豐臣秀吉擔任關白和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氏,從天正十七年(1589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又發動小田原之戰消滅后北條氏,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四國征伐中擊敗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雄的聯軍等反對勢力,基本上統一日本,同時自稱「天下人」。天正十九年(1591年),豐臣秀吉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前關白的尊稱)。豐臣秀吉制定「太閣檢地」「人掃令」和「刀狩令」等措施,設置「士、農、工、商」分離的「四民制度」,禁止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收繳個人持有的武器。此外豐臣秀吉還試圖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日本型華夷秩序,迫使菲律賓納貢稱臣,同時限制葡萄牙人的澳日貿易。豐臣秀吉在位後期發動兩次文祿慶長之役(萬曆朝鮮戰爭),被中國明朝和朝鮮聯軍擊敗。慶長三年(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逝,終年62歲,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死後家臣遵照其遺囑將其葬在京都東山區阿彌陀峰山山頂(現在的豐國廟),並由后陽成天皇賜予神號豐國大明神,追贈正一位,修建豐國神社予以祭祀。其後部將德川家康逐漸在其家臣中勝出並奪取豐臣氏的政權。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從出身卑微的下級武士崛起,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起戰國后新型的中央統一封建集權,使日本長期戰亂的社會環境得以安定。但在統一日本后豐臣秀吉為追求統治合法性,意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禮儀秩序,並進行「自我神格化」,日本史學者周韜認為這為開日後江戶時代200年閉關鎖國心態埋下了伏筆。日本東洋史學家池內宏評價:「豐臣秀吉乃是曠古之英雄。」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天文六年二月初六(1537年3月17日),豐臣秀吉出生於日本尾張國愛智郡的中邑(銀杏村),他父親木下彌助(木下彌右衛門)是中邑村的村民,曾經在織田備后守信秀的火槍隊中效力,雖立有戰功但后因中槍致瘸而返回家鄉,他和妻子大政所向天祈禱,其妻子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致孕生出日吉丸(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自幼聰慧,八歲喪父后隨母親四處寄居,曾被母親送到光明寺出家為僧,但因不服管教而被逐出,后尾張國主織田信秀之仆、同村人築阿彌(又稱竹阿彌)收其為繼子。十歲時,豐臣秀吉由於家境貧困而被送去做奴隸,每到一處都只能停留幾個月,他在尾張和美濃之間流浪,在美濃期間他結識了蜂須賀小六(即後來豐臣秀吉的重要將領蜂須賀正勝)。

十幾歲時,豐臣秀吉成為遠江國松下之綱(通稱松下嘉兵衛)的家奴,因才能出眾受到松下之綱的重用,被提拔為出納管理員並被其改名為與助。豐臣秀吉在元服之時松下之綱為其烏帽子親,且命名為中村秀吉。天文二十五年(1557年),豐臣秀吉在其家裡工作四年後被安排用六兩黃金購買尾張國的胴圓盔甲,豐臣秀吉趁機詢問叔父意見並前往侍奉織田氏。於是他用六兩黃金置辦刀劍和衣服,並為自己改名為木下藤吉。

出仕織田

永祿元年(1558年),豐臣秀吉成為織田信長的正式奴從,稱自己為木下藤吉郎,因為做事勤奮和依賴近臣而受到織田信長的賞識和親近。次年他幫助織田信長修補其居所清州城的破損城牆,被織田信長陞官加俸;永祿三年(1560年),豐臣秀吉與織田信長的家臣前田利家、淺野長勝交好,並被織田信長任命為足輕組頭(指的是日本當時軍隊中臨時徵集的農民兵小隊長),同年豐臣秀吉跟隨織田信長進攻並擊敗駿河大名今川義元(桶狹間合戰),次年因為建立戰功被允許和寄養在淺野長勝家的中邑村杉原氏長女寧寧結婚。

永祿四年(1561年),織田信長征服今川氏並穩定尾張國局勢后,準備向西攻打美濃的齋藤氏,但多次越過洲股河戰鬥都遭失敗,因此在永祿九年(1566年)九月,織田信長召集眾將商議計劃在河西修建墨俁城並派人來守衛。由於織田氏眾將無人敢接受任務,豐臣秀吉建議織田信長說服當地人投靠織田軍,獲允后豐臣秀吉將自己在美濃國的好友包括蜂須賀小六、稻田大炊、梶原隼人青山新七以及其他六十多人全部招入麾下。於是豐臣秀吉派兵去修建墨俁城,同時擊敗前來阻撓修建的八千敵軍,之後他在織田信長支派的五百名士兵基礎上又招募二千多士兵,於當夜派蜂須賀小六等人成功偷襲敵營並擒獲首領。織田信長獲悉后賞給藤吉一面旗幟並賞賜三千貫金幣,命其改名為秀吉。

同年,豐臣秀吉用計招降了美濃國宇留間城的守將大澤某,但織田信長對其有所戒備而命豐臣秀吉將其處死,豐臣秀吉表面應允背後卻私放大澤某逃走,美濃國的豪傑聽聞此事都紛紛投靠豐臣秀吉,其中包括齋藤氏家臣竹中重治。永祿十一年(1568年),豐臣秀吉作為先鋒跟隨織田信長攻擊六角義賢,聯合其他將領成功攻下箕作城。次年,織田信長在京都扶持將軍足利義昭,並按照足利義昭的請求任命豐臣秀吉鎮守京都,駐守京都期間豐臣秀吉設法使三好氏不再侵擾,后他跟隨織田信長進攻伊勢,先登並攻破淺香城。

元龜元年(1569年)四月,豐臣秀吉作為先鋒跟隨軍隊進攻朝倉義景,攻下越前國的手筒城。豐臣秀吉遭到了織田信長盟友、越前國的淺井長政的背叛,淺井長政派兵前來阻截,織田信長意圖撤軍,因此將豐臣秀吉留下指揮三千人阻擊朝倉義景,期間他和三河國主德川家康合兵擊敗土寇,被賜予愛智川三萬石的食邑,木村、生駒、前野等人都歸他麾下。從同年六月到元龜三年(1571年)七月,豐臣秀吉先後擊退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的進攻,直到天正元年(1573年)八月,豐臣秀吉廢黜將軍足利義昭后,他滅亡朝倉家並俘獲淺井長政與其子,豐臣秀吉也因功被賜予淺井家的領地(近江國今濱城,總計十八萬石的封地),將城改名為長濱城,同時他取織田家名將柴田勝家與丹羽長秀名字中各一字改成羽柴,稱羽柴筑前守(官名)秀吉。

天正三年(1575年)五月,豐臣秀吉擔任左翼先鋒跟隨織田信長援助德川家,同年八月還偷襲並攻佔河野和龍門,平定在越前起義的朝倉氏余部。次年十月,織田信長採納播磨國使者黑田孝高的建議,任命豐臣秀吉為征西大將討伐毛利家,並命令他攻取播磨並封其為己地,於是豐臣秀吉帶領數千兵力攻佔佐用、上月城。天正六年(1578年)十一月,豐臣秀吉修建姬路城,后擊敗叛逃毛利家的別所長治和毛利部將浮田直家,后荒木村重叛歸毛利家,雖經豐臣秀吉和黑田孝高勸降卻仍與別所長治勾結,豐臣秀吉和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秀長於次年七年正月攻陷三木城,並迫使別所長治自殺而完全佔領播磨國。

本能寺變

天正十年(1582年)正月,豐臣秀吉率軍進入淡路從南面援救鳥取,利用二十天的時間擊退吉川元春,後進而帶領六萬人攻下備中的宮地和冠山,又移動營地到蛙鼻岡,在城南建設防禦工事並引河水灌入高松城,之後在船上開炮擊破城樓,使得吉川元春放棄因幡而來援救。豐臣秀吉分出二萬人對抗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的聯軍並增建防禦工事,但面對兩人的數次挑戰,豐臣秀吉都堅守陣地不出。豐臣秀吉認為自己功高震主而應致信織田信長請其來此坐鎮,織田信長獲悉後派堀秀政為先鋒,明智光秀、筒井順慶、池田信輝等人帶領三萬五千士兵為後軍援助豐臣秀吉,而自己帶領一百多人住在京都本能寺,準備親自接手政權。

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因有舊怨而遲遲未動身,后在織田信長的強迫下回到丹波整軍西進,而此時駐守高松城的毛利氏眼見形勢不利,於是派使者提出和談但遭到秀吉的拒絕。同年六月,明智光秀舉旗造反並利用丹波的軍隊在本能寺將織田信長誅殺,之後他派人將寫好的機密文件送至毛利軍請其拒絕講和,但密使不知戰局而誤闖豐臣陣營被捕,豐臣秀吉因此得知織田信長遇害的消息,但並未對外公布。次日城破但毛利氏仍然遣使求和,豐臣秀吉告知使者織田信長遇害的變故,毛利元就獲悉后本來想攻打豐臣秀吉,但採納小早川隆景的建議送出人質以達成和解,並對秀吉表示哀悼。

豐臣秀吉向毛利輝元借用五百把弓箭和槍、三十面旗子和一隊騎士,然後秀吉召集眾將誓師為織田信長復仇。六月六日當晚隊伍行走了十二公里后落腳歸山城,次日行軍八十公里抵達姬路城。在姬路城豐臣秀吉放棄穩守姬路城以觀時變,休整一天後於九日再次啟程,用了不到兩日時間趕路一百多公里,於九日豐臣秀吉率軍抵達尼崎(兵庫縣內)。日本學者櫻雪丸認為此次急行軍就是世界步兵史上的奇迹,被後人稱作「中國大返回」。秀吉到達尼崎后剪髮毀容,同時遣使告知織田氏諸將明智光秀的罪狀和聯合討伐的意圖,於是眾將齊聚尼崎。明智光秀不聽從部將齋藤利三的勸告,帶著一萬六千人的軍隊分成六路來到山崎,並以筒井順慶的一萬人的大和軍作後援。黎明時分,豐臣秀吉率領先鋒高山友祥、中川清秀、池田信輝、丹羽長秀、織田信孝等以及自身兩萬騎兵迎戰。明智光秀很快潰敗,本人退入勝龍寺城,而後意欲出逃版本城(滋賀縣內),經過小栗棲時被當地山民打劫,本人被刺死。豐臣秀吉將明智光秀的兒子、從子等人一併誅殺,並將明智光秀的首級懸挂於本能寺。

豐臣秀吉

掌握政權

天正十年(1582年),由於豐臣秀吉的威望影響,四方的士兵總共約有六七萬人聚集在山崎,豐臣秀吉本人也被當時的日本天皇授予從四位下並任命為右近衛中將,但豐臣秀吉推辭不敢接受。同年,豐臣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池田恆興四人在清洲城開會商議織田氏的繼承人問題,結果豐臣秀吉在得到丹羽長秀、池田恆興支持下成為織田家的實際掌權人,擁立織田信忠的長男(尚在襁褓)織田秀信繼任家督,居住在安土城,而由織田信雄代理管理。

豐臣秀吉將播磨、但馬、因幡、丹波等州歸屬於他的統治,但舊領地長濱卻被柴田勝家(眾將之中威望最高,被稱為「鬼柴田」)利用其便利地理位置奪取,后柴田勝家擁立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豐臣秀吉。同年十月,日本天皇下詔授予豐臣秀吉從五位下並任命其為左近衛少將,同時將織田信長安葬於大德寺,至此豐臣秀吉主導了官員的選取,這招致柴田勝家的嫉妒。天正十一年(1583年),織田信孝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等人共同圖謀對付秀吉和信雄,而豐臣秀吉組成五萬聯軍攻打岐阜。

柴田勝家接受部下的建議假意請和,待到大雪融化之後進攻。后豐臣秀吉先迫使織田信孝投降,後來率軍與柴田軍在賤岳決戰,最初柴田勝家佔盡優勢,中川清秀遭到突擊陣亡,但是豐臣秀吉率兵衝上前線使形勢急變,最終豐臣秀吉擊敗柴田勝家的軍隊。之後豐臣軍包圍北之庄城,柴田勝家和妻子阿市自焚身亡,另一重臣瀧川一益則被迫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逼切腹,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歸服豐臣秀吉。

天正十二年(1584年)3月,德川家康與武田信雄迅速動員兵力,豐臣秀吉也開始調動軍隊。家康的軍隊抵達清洲城進行戰鬥部署,秀吉的部將池田恆興佔領了犬山城,雙方交戰後不久便陷入僵局。4月4日晚,豐臣秀吉繞過家康的防線迂迴攻擊三河的岡崎城。4月7日,德川家康獲悉秀吉的部隊在休整便率軍分兩路進攻。4月9日黎明,秀吉的先頭部隊在長久手谷地受到攻擊。池田恆興原本計劃繼續前進,但坐騎受傷而選擇攻擊岩崎城並最終攻下城池。后羽柴秀次的部隊在長久手谷的白山林進行休整,但其部隊被水野忠重、丹羽氏次、大須賀康高和榊原康政襲擊而受重創,秀次在部將木下祐久和木下利匡依靠騎乘隨從的馬逃脫。堀秀政收到戰敗消息後撤退並擊退德川的追兵。

池田恆興和森長可從岩崎城撤出后,手中掌握包括右翼4000人和左翼3000人在內的軍隊,而德川家康在富士山附近布置右翼3300人和左翼6000人,兩軍交戰而池田恆興、池田元助和森長可陣亡導致池田軍敗退,羽柴軍共有約2500人陣亡。羽柴秀吉獲悉戰敗后率軍兩萬前往小牧山,但遭到本多忠勝的襲擊,5月7日,豐臣秀吉攻陷尾張的加賀野井城、奧城和竹鼻城,直到7月15日,秀吉收復蟹江城,之後又在妻籠城擊退德川家康的攻擊。11月7日,豐臣秀吉與織田信雄雙方決定進行和談,信雄將自己的女兒送與豐臣秀吉做養女,而秀吉佔領的北伊勢四郡歸還於信雄,但是信雄須送織田長益、瀧川雄利、佐久間信榮、土方雄久和中川雄忠等人的子女或母親為人質。信雄割讓尾張的犬山城和河田城予秀吉,自此之後,德川家康即在戰略上陷入孤立態勢並最終被豐臣秀吉所籠絡,豐臣秀吉也大致上平定織田家內反豐臣秀吉勢力,基本掌握織田氏的政權。

統一日本

天正十三年(1585年),豐臣秀吉派遣豐臣秀長、小早川隆景等將領進攻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迫使其歸降並佔據除土佐國之外的全部土地。同年,豐臣秀吉派遣藤堂高虎等人平定雜賀勢力,處死其首領鈴木重意,又派重兵攻打越中國的佐佐成政,佐佐成政在豐臣大軍包圍之下不戰而降。之後豐臣秀吉意圖請天皇冊封其為征夷大將軍,但與公卿商議後轉而請求天皇賜予關白的封號,並要求拜前關白近衛前久為義父。同年7月11日,日本天皇批准豐臣秀吉成為前久的義子並就任關白,后又賜予其新的姓氏「豐臣」。

天正十四年(1586年),豐臣秀吉將其妹朝日姬嫁與德川家康,作為德川家康正室,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回德川家康身邊成為人質,德川家康此後臣從豐臣秀吉。12月25日就任太政大臣。同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豐臣秀吉請求支援。天正十五年(1587年),進行九州征伐,派遣豐臣秀長率領大軍攻擊島津氏的支城,降服島津氏。戰後島津氏被分配到薩摩和大隅兩國。同年六月二十日(7月25日),豐臣秀吉召集諸大名發布日本歷史上首個天主教驅逐令——伴天連驅逐令,實行禁止基督教的政策。天正十六年(1588年),豐臣秀吉開始實行「刀狩令」,收繳個人持有的武器。

從天正十七年(1589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后北條氏的家臣豬俁邦憲奪取豐臣氏家臣真田昌幸管轄的胡桃城,致使豐臣秀吉率20萬大軍聯合全日本大名討伐后北條氏,攻陷北條諸多城市后包圍小田原城。同年7月,北條氏政、北條氏直父子開城投降,至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並為各大名分封領土,同時自稱「天下人」。天正十九年(1591年),豐臣秀吉將關白之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前關白的尊稱),同年頒布身分統製法令完成兵農分離,同時廢庄、鄉、村重層的區劃,創立起適宜於統治的基礎單位「村」,實行「村切」、村量、年貢村請制、組織家臣團徵收軍役等體制,為統一日本重建封建秩序奠定基礎。豐臣秀吉派遣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同東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戶政實之亂,文祿二年(1593年)他又將北海道划入日本版圖。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制定「太閣檢地」「人掃令」等措施,主導丈量全國土地和清查田戶,健全稅收制度,統一貨幣,初設「士、農、工、商」分離的「四民制度」,禁止社會階層間的流動,同時有限制地發展城市商業,強迫堺市富商集體遷往新城大阪。「太閣檢地」的原則是沿著整頓土地關係建立石數制,按照兵農分離的方式派官員直接丈量土地方法,剝奪在地領主的土地所有權和瓦解在地領主制,承認小農單婚小家庭自耕農對其所耕種土地具有排他性和唯一佔有使用權,以代替原莊園體制下負擔年貢的名主,而成為年貢負擔者。

遠征朝鮮

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家為元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九鬼嘉隆為水軍指揮官,並親率十四萬陸軍、八千多水軍和七百餘艘戰艦出征朝鮮,當年4月就跨過朝鮮海峽,在朝鮮的釜山、慶州一帶登陸,短時間之內憑藉迅猛的攻勢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陪都平壤以及朝鮮的許多重要城市,戰線向明朝邊境靠近。同年5月,豐臣秀吉攻佔漢城後計划遷都北京,並將北京周圍十”國”之地進獻給日本天皇使用,賜公卿以俸祿,部下則得到10倍於原有領地的賞賜。他還命令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由羽柴秀秋和宇喜多秀家擔任日本關白,並由羽柴秀勝處理朝鮮事務。

同年12月26日,明神宗朱翊鈞任命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率領四萬明軍進入朝鮮抵抗日軍。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人在明軍的配合下發動反擊,屢次擊退日軍的進攻。次年3月20日,他們在漢城集結清點人數為六千五百二十人)。豐臣秀吉只好與明朝和談。文祿四年(1595年),豐臣秀吉將豐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並將其賜死,同時豐臣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豐臣秀賴作為家中的繼承人,因此還令豐臣秀次的支持者前野長康等人切腹自盡。次年九月,豐臣秀吉接見明朝和談的使臣,但獲悉大明欲封其為日本國王后,下令驅逐明朝使節。

慶長二年(1597年)正月,豐臣秀吉在議和破裂后率領14萬新編軍隊在朝鮮南海岸登陸,小西行長返回朝鮮釜山前線,加藤清正也返回朝鮮機張。明朝派兵部尚書邢玠擔任總督,都察院右僉都御使楊鎬管理朝鮮軍務,陸軍總兵麻貴、劉綎、董一元和水軍總兵陳璘被派往朝鮮前線。同年5月,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3000騎兵抵達朝鮮,駐紮在全羅和慶尚的南原以對抗日軍。慶長二年(1597年)7月15日夜間,日軍在閑山島、巨濟島等地進攻朝鮮水師致使其幾乎全軍覆滅,其中水軍統制使元鈞被殺,李舜臣在元鈞死後重新出任「三道水軍統制使」。8月12日,日軍攻擊駐紮在南原的楊元三千軍隊,楊元只求得700朝鮮全羅道兵來支援,日軍經過五天的戰鬥攻陷南原,楊元受重傷突圍但於次年被明朝下令處決。

由於朝鮮水師的損失和南原的失守,日軍向京畿發起進攻,朝鮮王室成員被迫撤離首都漢城。朝鮮將領高彥伯、李時言、朴名賢和金應瑞率領四千多士兵抵抗日軍,但由於兵力差距懸殊而未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明朝經略楊鎬和麻貴派遣解生、楊登山、頗貴、牛伯英等率領2000騎兵在稷山戰役中戰勝日軍,而彭信古、擺賽、柴登科等繼續在錦江攻擊日軍,日軍被迫撤出清州和公州的大本營至東南沿海。小西行長退至順天,加藤清正退至蔚山,島津義弘退至泗川,後日軍的200多艘戰船攻向珍島,被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師摧毀30多艘。在陸地戰鬥中,明朝和朝鮮的聯軍對日軍採取分散部署,同年12月麻貴的部隊攻陷蔚山。

慶長三年(1598年)9月20日,小西行長試圖與劉綎談判,但因誤會而失敗,后董一元的軍隊攻入泗川,但在望晉山新寨戰鬥中受到重創。11月18日,朝鮮水師在露梁海戰中擊退日本的援兵,日本的島津義弘的300多艘戰艦中有200多艘被摧毀,小西行長率軍敗逃。明朝和朝鮮的聯軍繼續清剿日軍。同年11月24日,日軍在朝鮮戰場的敗象逐漸明顯,因此日軍陸續撤軍直到12月上旬全部退回日本。

豐臣秀吉

晚年病逝

慶長三年(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在伏見城去世,享年62歲。他在生前安排了五大老來輔佐他的兒子豐臣秀賴,五大老中其餘四人負責抑制德川家康的勢力,確保豐臣家族的統治能夠延續。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死後家臣遵照其遺囑將其葬在京都東山區阿彌陀峰山山頂(現在的豐國廟),並由后陽成天皇賜予神號豐國大明神,追贈正一位,修建豐國神社予以祭祀。豐臣秀吉去世后的慶長五年(1600年),五大老中最具影響力的德川家康領導東軍與毛利輝元領導的西軍進行關原合戰,德川家康擊敗毛利輝元並處死石田三成,后德川家康被豐臣氏封為征夷大將軍,直到慶長二十年(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冬之陣和大坂夏之陣致使豐臣家走向滅亡。

為政舉措

軍事

豐臣秀吉在軍事上的舉措是統一日本和進攻朝鮮,天正十年(1582年),豐臣秀吉率軍擊敗駐守高松城(今岡山市附近)的毛利氏,又在本能寺之變后借用毛利氏的武器擊殺叛將明智光秀,並擁立織田信長幼孫織田秀信為繼承人,之後又於天正十一年(1583年)的賤岳之戰中擊敗擁立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的柴田勝家。天正十二年(1584年),豐臣秀吉被織田信雄和德川家康聯軍擊敗后,與德川家康結盟,確立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從天正十三年(1585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先後率軍平定四國領主長宗我部氏、進取九州島薩摩國(今鹿兒島縣西部)等地、駐守奧羽地方的北條氏等勢力,完成日本統一大業。

文祿元年(1592年)5月,豐臣秀吉趁朝鮮李氏王朝國勢衰弱之際,派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兵14萬餘人入侵朝鮮,自釜山登陸后兩個月內相繼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逼近中國邊境。次年明朝總兵李如松等人率軍4萬餘人赴朝參戰,中朝兩國聯軍逐漸收復朝鮮失地,迫使日軍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並遣使議和,但由於日本提出的要求苛刻而致談判破裂。慶長二年(1597年)2月,豐臣秀吉陸續增兵14萬、戰艦數百艘,並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兩軍為先鋒率軍連佔慶尚、全羅、忠清三道。同年10月,李舜臣率領14艘艦船和100艘改裝民船在鳴梁海峽迎擊日軍,利用有利地形和潮汐條件撞破敵船30餘艘,擊斃日軍十餘人。次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后遺囑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

宗教

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宗教政策,對當時的在日西方天主教極盡懷柔友好,致使日本境內的天主教勢力不斷增長,但由於當時頗有影響力的九州大名——高山右近拒絕棄教,豐臣秀吉認為其對自己的中央集權產生重大的政治性衝擊,因而為維護日本封建統一國家的完整和安全,他首先將高山右近施行改易處分命令,並於1587年年7月24日(天正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夜),豐臣秀吉突然向日本耶穌會副管區長科埃里發出「詰問狀」,責問其伴天連(神父)及葡萄牙商人的行為,次日豐臣秀吉便召集諸大名發布日本歷史上首個天主教驅逐令——伴天連驅逐令。豐臣秀吉的宗教政策「驅逐令」是日本與西方文化矛盾與衝突的必然結果,也是其「自我神格化」和西方天主教「一神化」教義的差異體現。

文化

豐臣秀吉在位期間,重視日本的茶道文化發展。豐臣秀吉利用威權手段對待堺市富商,但同時又重用幾位堺人茶道家,包括千利休在內,稱為「茶頭」,專門為他打理茶道事務,將曾經自由的茶道家們視作個人財富以籠絡人心,換取豐臣秀吉推崇文化的美名。1585年,豐臣秀吉在成為「關白」后不久,在皇宮裡舉辦答謝天皇的御前茶會,並親自為天皇點茶;1587年10月,豐臣秀吉在京都北野舉辦面向民眾的大規模茶會,豐臣秀吉茶道的主要功能在於通過奢靡的物質炫耀,誇示自己的地位與威權。

經濟

在經濟方面,豐臣秀吉制定「太閣檢地」「人掃令」和「刀狩令」等措施,主導丈量全國土地、清查田戶,健全稅收制度,統一貨幣,初設「士、農、工、商」分離的「四民制度」,禁止社會階層間的流動,同時有限制地發展城市商業,強迫堺市富商集體遷往新城大阪,收繳個人持有的武器。具體來說,「太閣檢地」的原則是沿著整頓土地關係建立石數制,按照兵農分離的方式派官員直接丈量土地方法,剝奪在地領主的土地所有權和瓦解在地領主制,承認小農單婚小家庭自耕農對其所耕種土地具有排他性和唯一佔有使用權,以代替原莊園體制下負擔年貢的名主,而成為年貢負擔者。

1591年,豐臣秀吉頒布身分統製法令,使兵農分離最終完成,同時廢庄、鄉、村重層的區劃,創立起適宜於統治的基礎單位「村」,樹立表明經檢地確定的村與村之間界限的標誌,實行「村切」,確定村量、實行年貢村請制;整頓複雜多樣的地租統一為米穀;確定登記在帳的百姓,使其負擔賦稅不得離開耕地;建立起按檢地帳確定的石數對大名——家臣分封知行地,以組織家臣團徵收軍役的體制,由此為統一日本重建封建秩序奠定基礎。

外交

豐臣秀吉自1587年統一九州后便萌生控制東亞的野心,試圖構築以日本為中心的日本型華夷秩序,對朝鮮、菲律賓等國展開一系列的外交活動。1592-1594年豐臣秀吉三次致信菲律賓,並通過誇大萬曆朝鮮戰爭扥影響迫使菲律賓納貢稱臣,同時將九州大名的日菲貿易主導權收歸中央,以制衡葡萄牙人的澳日貿易。初期雖然西班牙人沒有主動向豐臣秀吉納貢稱臣,但豐臣秀吉忙於戰爭無暇南顧而容忍西班牙人。但1594-1596年基督教在日本的迅速發展以及「聖菲利普號」領航員的失言,使豐臣秀吉意識到基督教危及日本國家安全,於是他製造了1596年「聖菲利普號事件」和1597年「二十六聖人殉教事件」,無視西班牙特略總督的交涉,依然堅持商教分離。

在朝鮮方面,豐臣秀吉的外交屬於假意的邦交修好關係,1587年,豐臣秀吉先後派遣對馬島主宗義調、義智等人意圖先與朝鮮外交修好,而後假道進攻明朝,但朝鮮宣祖李昖君臣經過商議后,向日本提出引渡叛民的要求,於是日本逮捕在日的朝鮮叛民交付給朝鮮以示誠意。1590年李昖派遣黃允吉為正使、金誠一為副使、許箴為書狀官出使日本,但未能得到日本方面的優待,反而得知豐臣秀吉意圖攻打明朝的消息,因對明朝一直奉行事大主義,朝鮮並未答應日本方面的請求,也未將此事上報明朝,急於侵略朝鮮和中國的豐臣秀吉在1592年以朝鮮不肯攻明為借口發動了壬辰戰爭。

政治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建立五大老、三中老和五奉行的政治權力部署,任命淺野長政(主管司法、政務之年寄)、石田三成(主管行政、政務之年寄)、前田玄以(主管寺社、御所、朝廷、公家之年寄)、長束正家(主管財政之年寄)、增田長盛(主管土木、政務之年寄)為五奉行;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浮田秀家、上杉景勝為五位大老;中村一氏、生駒親正、堀尾吉晴為三位中老。小事由五奉行決策,大事由五大老決策,如果大老和奉行之間出現不協調的地方,則由三位中老來調解。

人物影響

豐臣秀吉出身卑微的下級武士,由於英勇善戰和富有政治謀略,在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下克上」的風潮中崛起,又在本能寺之變后平定明智光秀的叛亂,並剷除以柴田勝家為首的反對豐臣氏掌權的織田家勢力,通過政治手段巧妙地奪取其主君 織田信長所開創的天下統一大業,后豐臣秀吉又在「天下布武」到「天下靜謐」的政權轉變過程中,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基礎實施政治、經濟、軍事改革措施,剷除割劇混戰的經濟基礎,逐步建立起戰國后新型的中央統一封建集權,使日本長期戰亂的社會環境得以安定。但在統一日本後為追求相應的統治者「名分」和尋找統治合法性,豐臣秀吉在意識形態方面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禮儀秩序,將自己杜撰成為「日輪之子」和進行「自我神格化」,並且施行對外侵略的外交政策,致使兩次出兵朝鮮而敗北和驅逐天主教的事件發生,同時為日後江戶時代200年的閉關鎖國心態埋下伏筆。

人物評價

朝鮮名臣柳成龍評價:「豐臣秀吉容貌醜陋,面色黝黑無異表,但微覺目光閃閃射人。」

明朝大臣諸葛元聲評價:「豐臣秀吉多智略,剛果有斷,能脅以恩威,又善用人。」

日本東洋史學家池內宏評價:「豐臣秀吉乃是曠古之英雄。身為曠古之英雄,刻畫曠古之偉業。」

中國歷史學者李東陽評價:「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罕見的平民英雄,他奇迹般的崛起,其實蘊涵著政治人物最難能可貴的一些素質。他智略無雙、善攬人心,具有卓越的統帥才能和領袖群雄的軒昂氣宇。」

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評價:「日本一代名人豐臣秀吉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善於吸收眾人的智慧。不但是盟友的,連敵人的智慧他也吸收,終於因此而贏得天下敬佩。豐臣的氣度、果斷和充分授權是企業經營者學習的對象。」

中國歷史學家李明宇評價:「有人說,如果把日本統一看做是一塊餅,那麼織田信長是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是將麥子拿來做成餅的人;德川家康則是享用這塊餅的人。誠哉是言!」

相關人物

相關形象

文學

影視

遊戲

人物作品

豐臣秀吉本人創作的作品見於史冊的只有一首《辭世歌》,詩歌只有五句話,全文內容是朝露般降臨,朝露般消散,此即吾生。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的夢。

人物軼事

智取刀笄

永祿六年(1563年)九月份,信長離開舍洲股。一個名叫福富的近臣,丟失了他的刀和笄,懷疑是藤吉偷的。藤吉急忙去津島市,私下裡用金子買了刀和笄。一個士兵來賣刀和笄,藤吉檢查后發現,這就是被偷的刀和笄,於是他抓住那個士兵,等信長回來,帶著士兵去見他,俯身哭泣。信長問他發生了什麼,藤吉告訴他全部事情,說因為他很窮,所以被人懷疑。信長為他感到可憐,賠償了他買刀和笄的錢,還給他賜了百貫的邑地。

千瓢將軍

在跟隨織田信長的初期,豐臣秀吉被任命為筑前守,並改姓羽柴。他以桐樹為標誌,以金瓢作為軍旗,每次獲勝就增加一個瓢,稱自己必定能積累到一千個,因此又被稱為「千瓢」。每當織田家出征,桐樹標誌和金瓢軍旗一出現,敵人便望風而逃。他的封地加上之前的,總共達到了二十二萬石。

人物爭議

毒殺身亡

據十八世紀朝鮮王朝時代的史家李肯翊《燃藜室記述》「秀吉葯斃」一節中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或日本文祿五年(1596年),明朝赴日本副使沈惟敬毒殺豐臣秀吉。豐臣秀吉被沈惟敬毒殺的原始資料來源於十七世紀的朝鮮學者任相元《恬軒集》卷30「東萊梁敷河傳」,梁敷河曾經豐臣秀吉的恩寵近侍,豐臣秀吉死後,他又寄身毛利輝元幕下20餘年。1675年,95歲高齡的梁敷河邂逅任相元並親口講述當時沈惟敬曾贈葯豐臣秀吉,而後導致豐臣秀吉後來中毒斃命。學者鄭潔西認為梁敷河的說法來源於親身經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豐臣秀吉發病之後梁敷河就已離開,而豐臣秀吉的病斃經過及其死後事宜,都是梁敷河後來所獲知的傳聞,因此這種傳聞推測未必屬實。

另外據日本學者松本愛重考證,沈惟敬與豐臣秀吉僅有一次會面機會且氣氛緊張,沈惟敬在豐臣秀吉面前恐懼戰慄而後被驅逐,因而沈惟敬進葯毒殺豐臣秀吉之說完全出於臆測。但松本愛重的推測也有問題,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載,沈惟敬原來在北京的主要活動就是煉丹,其出使日本后可以隨身攜帶一定的丹藥,在後來被當作禮物饋贈給了豐臣秀吉,但並無毒殺豐臣秀吉之意圖,而丹藥確含鉛汞之毒,加上豐臣秀吉的死亡真相沒有對外公開,因此沈惟敬贈葯有可能被附會為毒殺。

中國人說

萬曆朝鮮戰爭(文祿慶長之役)結束后,朝鮮講史小說《壬辰錄》和《壬辰錄抄出》中出現了「豐臣秀吉中國人說」,此說並非小說家所首創,其早在戰爭期間的明朝和朝鮮就已經有所傳播。明朝方面,致仕禮部尚書張瀚所著的《張恭懿松窗夢語》提出了豐臣秀吉的「華人說」,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其所著的史學名著《國榷》中也提到了「豐臣秀吉中國人說」,但都是出自當時社會流傳已久的傳聞,其真實性被明朝官員謝傑否認;朝鮮方面,以當時的領議政(首相)柳成龍所著的《懲毖錄》最具史料價值,是戰爭親歷者柳成龍在戰後的追述之作,其中開篇介紹了豐臣秀吉的華人來歷。

「豐臣秀吉中國人說」本屬誤傳,但不能完全將之歸為時人的編造。此說可能最先出現在琉球,自琉球傳入明朝後又傳到了朝鮮。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五月十三日,江南崇明縣報告捕獲「倭船」一艘,三十四名「倭」,經審問是漂流而來的琉球人,他們將「豐臣秀吉華人說」傳至明朝江南,這一切的源頭有可能是出於明朝萬曆十八年(1590年)赴琉球交涉的日本使僧,其原因可能與豐臣政權的外交目的有關。

後世紀念

豐臣秀吉神社位於名古屋市中村區中村公園內,日本有很多豐國神社,但這⾥是豐臣秀吉的出生地。江戶時代禁止供奉秀吉。神社東側是豐橋的誕生碑,神社的入口處是中村的大鳥居。常千寺被稱為「太鼓山」的日蓮宗寺院,是名古屋城建時加藤清正為紀念秀吉而建。崇拜豐臣秀吉的加藤清正邀請自己家族的圓珠院日經上人,在豐臣秀吉的出生地建造了這座寺廟,裡面供奉清正從⼤阪城豐臣秀賴那裡繼承並供奉在這裡的⼀尊帶豐臣秀吉皇冠的木製雕像。名古屋市清正秀吉紀念館是收集和展示出生於中村區的豐臣秀吉和加藤清正兩位軍閥相關資料的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覽從信長和秀吉統⼀日本到豐臣家族沒落。不定期舉辦特別展和照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