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

梵凈山位於中國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交界,為武陵山脈主峰,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0米。梵凈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明顯,懸崖眾多、石峰林立,有近2000米的絕對高差。區內生態系統原生性強,珍稀和特有物種豐富。

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明初曾被闢為「彌勒道場」。主要景點有紅雲金頂、敕賜碑、蘑菇石等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迹,還有雲瀑、佛光等氣象景觀和杜鵑花季等時令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梵凈山

1986年,梵凈山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2018年7月2日,梵凈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同年10月17日,梵凈山被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梵凈山地處北緯27°49′50″~28°1′30″,東經108°45′55″~108°48′30″,位於中國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交界,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的過渡地帶,系武陵山脈主峰。

氣候

梵凈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易受東南季風影響,冬季受寒潮影響甚微。具有典型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較高,在5℃~17℃之間。梵凈山垂直高差達2000米,其風速與濕度隨海拔升高而增大,氣候垂直帶譜明顯,年降水量與貴州其它地區相比較高,也是中國多雨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2600毫米之間。豐富的降水量,使得梵凈山大氣相對濕度較高,日均在80%以上,致其終年雲霧繚繞。

地質

梵凈山位於江南造山帶的西南緣,是元古宙時期的裂谷盆地,也是中國貴州最早從海洋中抬升為陸地的古老地區。其山體構造大致經歷了以梵凈—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馬拉雅四期為代表的地質構造運動。組成梵凈山的主體地層是梵凈山群,形成於距今8.7~8.35億年新元古代青白堊紀中期。三疊紀末期印支運動后,該區海退隆升為陸,並經燕山、喜馬拉雅和新構造運動後山體抬升,最終形成當今的穹隆狀山地地貌。該山地以變質岩為主,周圍被喀斯特低山和丘陵包圍,形成地質孤島。

地貌

梵凈山有懸崖峭壁眾多、石峰林立的地貌景觀。部分山峰基座相連,因風化作用發生崩塌,只留下一座孤峰。有的孤峰形似動物的角,稱「角峰」,有的為石柱。地勢起伏顯著,山體中部高聳,周圍漸低,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0米,次高峰老金頂海拔2493.8米,與海拔500米的東坡山麓盤溪溝口形成近2000米的絕對高差。

水文

梵凈山處於烏江與沅江水系的分水嶺。地表河流以鳳凰山和新老金頂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周邊分流,因梵凈山與周邊地區高差較大,河流朔源侵蝕強烈,區內沖溝密布,有「九十九溪」之稱,河流總長度超過200千米。河谷剖面岩性差異較大,裂點發育,形成眾多瀑布與跌水。

生物多樣性

截至2014年,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內有3000餘種動物,IUCN物種紅色名錄收錄的有44種,如極危(CR)物種中國大鯢、瀕危(EN)物種林麝、易危物種(VU)白冠長尾雉和亞洲黑熊。區內中國特有的動物有353種,梵凈山特有的動物有326種。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7種,二級保護動物49種。其中,黔金絲猴僅分佈於梵凈山地區,2022年3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極危(CR)物種,其成體僅存200隻左右。

截至2018年,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種類3724種,佔中國植物區系總數的13%,是中國裸子植物的分佈中心之一。其擁有亞熱帶地區面積最大、毗鄰程度最高的原始山毛櫸林。截至2014年,以梵凈山為模式產地的植物63種,IUCN物種紅色名錄收錄的有52種,如瀕危(EN)物種伯樂樹。《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收錄的有85種,如硬葉兜蘭、南方紅豆杉和梵凈山鎧蘭。古老孑遺植物101科335屬,中國特有植物163科614屬1508種,梵凈山特有的植物有25科35屬40種。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8種,二級保護植物32種,如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珙桐,二級保護植物凹葉厚朴、楠木、傘花木等。其中,梵凈山冷杉僅分佈於梵凈山地區,2010年12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瀕危(EN)物種,其成體僅存250棵左右。

文化背景

名稱由來

梵凈山曾名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於明代載入史冊,明萬曆后稱梵凈山。梵凈山取自「梵天凈土」,「梵」代指佛教,「凈」有凈土之意。明代時梵凈山屬郎溪司,郭子章《黔記·山水志下》記載:「郎溪司諸山:東五里有琴德山,林木幽郁。司北有象山,山麓灣平如象鼻然。有梵凈山,一名月鏡。府治二百里群山聳立,峻中擁一峰,如刀劈裂,左右各建觀剎」。

歷史事件

在梵凈山及其周邊地區,從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辛亥革命(1911年),起義抗爭和剿匪鬥爭時有發生,如乾嘉苗民起義、銅仁府紅號軍起義、「黑地大王」劉滿圍剿鬥爭等,致使山上寺廟幾經毀壞。在播州之亂和咸通紅號軍起義中,壩梅寺(承恩寺)和天慶寺損毀嚴重。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年~1880年),「黑地大王」劉滿與貴州巡撫岑毓英交戰,天慶寺再次被毀,太平寺焚毀,護國寺、朝陽寺損毀。

各族聯合鬥爭,《重修太平寺碑》《剪刀峽摩崖》《金刀峽碑》《新修觀音殿碑記》等石刻碑文,記載了僧侶、地方官員、鄉紳等多方力量,在梵凈山重建寺廟等方面的努力。

宗教文化

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梵凈山佛教始創於唐代,擴展於宋元,鼎盛於明代,明初曾被闢為「彌勒道場」。14世紀中後葉,宗安和尚在松桃建立天馬寺,廣義上為梵凈山開山。此後,佛教在梵凈山地區迅速發展,梵凈山逐步發展成為「貴州第一佛教名山」。紅雲金頂是佛山的核心,以紅雲金頂日月升天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覺庵群星滿地作接引。紅雲金頂與月鏡山之間,正殿承恩寺與四、五衛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勢,擁拱絕頂二佛。17世紀到19世紀,受到戰亂波及,梵凈山寺廟損毀,佛教文化衰落,一度阻斷佛教發展。妙玄和尚、深持和尚、隆參和尚、心常和尚在戰亂之後重修梵凈山寺廟,重塑佛教文化氛圍,延續佛教發展。

主要景點

梵凈山景區是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面積為40平方千米,以自然風景和歷史古迹觀光為主,主要景點有紅雲金頂、敕賜碑、蘑菇石、老金頂、觀音瀑布等。

紅雲金頂

紅雲金頂為孤峰,海拔2493米,垂直高差約90米,中部名為金刀峽的裂縫,將其一分為二。道路險峻,有鐵鏈供遊人抓扶。《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記載:「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由天橋連接,兩邊寺廟建於明代,分別供奉釋迦佛和彌勒佛。金刀峽壁上還刻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心題記游詩一首。金頂半山有一處石穴,建成石屋以供奉觀音菩薩,名為觀音洞。觀音洞外有一塊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絕壁上還有一處天然泉眼,稱作「定心水」。

梵凈山

此外,梵凈山以雲霧景觀聞名。雲層通常在1800~2200米處高空,隨著氣流的升高,雲霧升到山脊后,隨即越過山脊向下涌動,形成如同瀑布一樣的雲瀑奇觀。氣象條件適宜時,陽光透過上方的雲層或薄霧中的微小水珠,發生衍射,在金頂附近形成大型「佛光」。陽光強烈且雲霧濃、瀰漫較寬時,可形成直徑達20-80米的半圓佛光,極具觀賞價值。

山頂在春夏時節,會出現海市蜃樓。在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時,金頂景區一帶,在太陽相對方向的雲霧上形成巨大的人形影像,隨人的走動而移動,幻影持續時間約為30秒。其形成是因風力靜止或風力極弱的情況下,地形的差異造成高、低層的溫度出現偏差,而高層的空氣密度也呈現出隨高度遞減的狀況,光線穿越空氣時不斷發生折射而成。

敕賜碑

敕賜碑在老金頂腳,其全稱《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碑上方陰鐫「敕賜」二字,故俗名敕賜碑。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承蒙神宗皇帝詔書,由戶部郎中李芝彥執筆,內容詳實,記錄了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

蘑菇石

蘑菇石為砂質板岩和石英砂岩的方形石柱,上大下小,高約10米,由一正方形巨石錯位覆蓋在另一長方形巨石山上,因石柱像蘑菇而得名。

老金頂

老金頂,亦稱「月鏡山」,海拔2493米,是梵凈山第二高峰。老金頂上建有燃燈殿,供奉燃燈古佛。

觀音瀑布

觀音瀑布位於梵凈山黑灣河景區,因其外形酷似一尊手捧玉凈瓶的普降甘露的觀音形象,故名觀音瀑布。朝山拜佛的信眾在此修建了名為觀瀑亭的涼亭。

時令景觀

杜鵑花海景區位於梵凈山西線旅遊景區,每年的4月至7月,是梵凈山的杜鵑花期,期間會舉辦梵凈山杜鵑花節。11月,梵凈山逐步進入紅葉季。因梵凈山海拔高差較大,樹木呈階梯級顏色變化。11月中旬,正式進入紅葉季。冬日,可觀賞霧凇、雪海等氣象景觀。

文化活動

貴州銅仁·梵凈山馬拉松賽於2022年11月6日上午8時舉辦,在梵凈山智慧馬拉松賽道舉行,全長43.742千米。馬拉松比賽線路起點位於碧江區八官溪,途經24個村寨,終點為江口縣兩河口,是中國首條全封閉的、中國田協認證的馬拉松、自行車、輪滑綜合型智慧賽道。

開發與保護

開發

梵凈山景區開發於2003年,2009年正式投入運營。2003年12月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梵凈山索道及旅遊小區整體開發項目啟動。2007年,貴州省環保局同意建設貴州梵凈山客運索道建設工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進山公路維修、停車場改造、集雨山塘、電力電信設施、節能工程設施、消防設施、旅遊服務設施、景區入口大門改造、醫療設施、景區遊覽步道維修、環保環衛設施等。2009年4月,梵凈山索道於正式投入運營,其由山腳魚坳至山頂景區的萬寶岩,全長3500餘米,垂直落差1200米。

保護

1978年,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創建,為全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完好的原始森林。

1986年,梵凈山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7年,梵凈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

1992年,梵凈山管理局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站,以保護黔金絲猴等珍稀物種。其在岩高坪等地設置觀測站,並增加了大量的護林員、林管員等,加強對梵凈山的保護。截至2022年5月,梵凈山保護區內共有130餘名林管員、護林員,其職責主要是監測黔金絲猴等野生動物的動向,以及救援和保護可能遇到危險的野生動植物。

2017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貴州梵凈山」作為2018年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第四十二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因其擁有最具價值的自然生境和物種多樣性,且是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的棲息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為世界自然遺產。

相關文化

喪葬習俗

梵凈山存在兩種獨特喪葬習俗。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一些岩坎上可見木棺,即懸棺葬。其約始自六朝,歷唐、宋、元、明,迄於清代,是六朝以降「五溪蠻」及其在明清時期的後裔「峒人」「冉家蠻」「犵狫」等的遺存,約現今仍活動於這一帶的土家、仡佬、苗族和侗族等。其形成與古人特殊的信仰和當地懸崖峭壁眾多的地理環境有關。在印江一帶的土家族有「紅棺葬」的習俗,即用紅色棺木安葬。「紅棺葬」的由來是因皇帝錯殺曹狀元而賜其朱紅棺木安葬,人們為了紀念他就保留下了紅棺木安葬的習俗。

傳說典故

梵凈山有許多關於山勢的傳說。在傳說《九個仙女和九條懶龍》中,講述了有九條懶惰的龍族,生活在梵凈山之巔,因為調戲仙子,被玉帝懲罰,化作梵凈山的九道山嶺,朝四面八方延伸。在傳說《梵凈山佛光》中,講述了明末高僧憨山大師來到訪梵凈山,在梵凈山的地形圖上標註了他所見過的佛光,十九處佛光點一一連接,呈現出是一幅彌勒像。

重要事件

2018年10月17日,梵凈山被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發現新物種

2023年7月到8月期間,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在梵凈山萬寶岩至茴香坪海拔1930米左右的區域,發現兩種梯胸蟻甲屬新物種。已經得到世界昆蟲協會認可,於11月5日在國際學術雜誌《布拉格國家昆蟲博物館館報》(ACTA ENTOMOLOGICA MUSEI NATIONALIS PRAGAE)刊發。這兩種蟻甲新物種屬於梯胸蟻甲屬,一種命名為短毛梯胸蟻甲,另一種命名為胡氏梯胸蟻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