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

青海社火,又名「鬧社火」「扮社火」「耍社火」「演社火」;是青海河湟地區最重要的年俗之一,也是慶賀新春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勞動人民們多才多藝的集中表現;社火的初衷是為了祭祀祈福,對於青海社火本是一種外來民俗,可是在歷史的演變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本地文化。

漢代以前,青海大部地區曾是古羌人的領地。當時,科學文化落後,古羌人面對災害和疾病,只能通過祭祀天地或圖騰來禳解災難,其間就有巫師的巫舞表演。20世紀70年代,在大通上孫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舞蹈紋彩陶盆,上面的紋飾生動地描繪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場景。有專家考證,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關生殖崇拜的舞蹈。社火是由古代漢文化中祭祀娛神的『百戲』演變而來,經過漫長的歷史,最終成為春節節慶文化的主要內容。漢代,隨着漢朝經略河湟,大批漢人移民把社火帶到了青海。青海社火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一般演出時間是在農曆正月初四到十六結束。整個社火是包括音樂、舞蹈、曲藝、戲劇、雜劇在內的綜合性文藝演出。

青海社火

社火是流傳了千百年的藝術奇葩。它在延續過程中,揉合了本地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藝術形式。中國宋代詩人陸遊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郎家村。高度重視高廟社火的保護和傳承,通過「黨建+非遺」模式,培育壯大社火品牌,進一步鞏固拓展非物質文化宣傳陣地。

命名

社火起源於遠古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青海社火又名「鬧社火」「扮社火」「耍社火」「演社火」。

歷史沿革

社火傳入

漢代以前,青海大部地區曾是古羌人的領地,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當時,科學文化落後,古羌人面對災害和疾病,只能通過祭祀天地或圖騰來禳解災難,其間就有巫師的巫舞表演。20世紀70年代,在大通上孫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舞蹈紋彩陶盆,上面的紋飾生動地描繪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場景。有專家考證,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關生殖崇拜的舞蹈。社火是由古代漢文化中祭祀娛神的『百戲』演變而來,經過漫長的歷史,最終成為春節節慶文化的主要內容。漢代,隨着漢朝經略河湟,大批漢人移民把社火帶到了青海。

青海社火

燈官出現

燈官的出現,源於清康雍年間,當時清政府有個規定:官府衙門在春節期間要封印放長假,讓縣令們也有個過年的時間。為了不至於在地方封印期間形成無人管理的混亂局面,皇帝別出心裁,令民間臨時設置燈政司及燈官,來管理春節期間的燈會及一切可能發生的事,等縣令開印上班后,再自行撤消。

青海社火

活動內容

舉行時間

青海社火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一般演出時間是在農曆正月初四到十六結束。具體到各個地區,西寧市城東區在2月13日(正月初九)舉辦「擁抱新時代,唱響新東區」的社火展演,城中區在2月14日(正月初十)舉辦以傳統非遺文化和現代元素相結合為內容的社火展演,城西區在2月15日(正月十一)舉辦「龍獅表演、金豬納福、霸王鞭、八大光棍、威風鑼鼓」五大版塊的社火展演,城北區在2月16日(正月十二)舉辦「河湟春曲·幸福北區」為主題的優秀社火展演。

活動形式

社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龍燈、旱船、竹馬、台閣等。由於表演形式上的區別,有的將台閣、高蹺等稱「高台社火」,把獅子、竹馬等舞者腳踩地面上表演的稱「地面社火」或「地台社火」,有的將帶有武術動作表演的叫「武社火」,把表演細膩的叫「文社火」,也有的將帶唱的稱「唱社火」,帶燈表演的稱「燈社火」,天黑后表演的名為「黑社火」,在馬上表演的叫「馬社火」,背在身上表演的芯子稱「背社火」等。高蹺,是社火中最顯眼藝巧的表演活動。以整隊人員為高蹺者,稱高蹺社火,以社火隊中一部分人員為高蹺者,稱社火中的高蹺身子。

青海社火

儀式流程

到了正月,過完三天年後,再現鬧新春的高潮,火神會按本堡的習俗,到娘娘廟焚香打卦確定吉日,一般在初六至初八之間,隆重祭祀火神,告廟上香,各項程序完畢后,社火正式拉開帷幕,這天的演出活動稱為「出燈官」,也稱社火「禳街」,在會長及各會頭的組織下,「燈官老爺」率領社火隊開始到庄堡的每個巷道表演,每到一個人口較集中的巷道,村民們早早擺設香案,擺好桌椅,放上肉菜,煙酒、糖果等供品喜迎社火,本堡人也叫「接社火」。

這時燈官老爺歪戴烏紗官帽,前貼「槽頭興旺」,后貼「一品當朝」字樣,紅臉美髯,身穿大紅袍,手搖用粟穀草紮成的膩子掃帚做扇子,腳蹬深腰高底皂靴,由四名衙役侍奉倒騎在牛背上(現在大多乘坐帶斗摩托車),來到桌案入座后,村民們跪在燈官桌案前虔誠地聽燈官吩咐。

出燈宮后開始演出,出場的順序是:鼓樂隊、燈官和衙役、儀仗隊、舞龍、舞獅、高蹺、老秧歌、旱船、小花鼓、童謠、扇子舞、秧歌、抬花轎、藏舞、太平鼓,到達演出場后,開始演出。直到十六日結束,白天演出叫白社火,晚上叫黑社火,過去晚上演出時,把龍、獅子、高蹺、馬子等用蠟燭照亮,非常好看,現在利用電燈光源。十七日演員卸身子,在廟院燒一大鍋飯,也叫散夥飯,吃完后社火道具入庫,一年一度的社火正式落幕。

青海社火

相關文化

神話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在領兵打仗時,被敵人圍攻,敵人要拿楚莊王的人頭祭灶王爺。大臣向楚莊王獻策,可以「活享一品俸祿,死封廟祭的燈官」為重賞,用長相相似的放羊人替身代替楚莊王,讓楚莊王趁機突圍。楚庄採納大臣建議逃過了劫難。楚莊王平定天下後下了一道聖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個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為了「燈官」,專門掌管社火。

相關詩詞

中國宋代詩人陸遊在《游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官堆社火與其他地方的社火一樣,以其古樸純真和歷史悠久著稱。

價值意義

社火,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青海社火,以其獨特的高原文化特色,深深植根於高原大地,流傳了數百年。這支獨具特色的藝術奇葩,有着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鑼鼓不響,莊稼不長」高原人對其傾注了特殊的情感,使其流傳數百年而經久不衰。青海社火是勞動人民多才多藝的表現,也是表達快樂和心愿的一種方式。

傳承保護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郎家村。高度重視高廟社火的保護和傳承,通過「黨建+非遺」模式,支持郎家村、老鴉村、西村等成立了社火隊,爭取項目資金14萬元用於高廟社火服裝和道具採買,培育壯大高廟社火品牌,進一步鞏固拓展非物質文化宣傳陣地。

黃聚光總會長和盧吉儒會長,繼承和發揚了盧宗章先生的高貴品質,在擔任十多年社火總會長期間勇於開拓和創新,每年集資10多萬用於總寨堡社火的發展。盧吉儒同志繼承父親傳統,40多年來勤奮好學,刻苦鑽研,演唱社火小調風格獨特,對社火節目親自編詞編曲。幾年來,盧吉儒成立的城中區金韻曲藝隊,錄製8集視頻,在青海地方曲藝平台播放。2018年3月,被命名為西寧市城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代表性傳承人。

歷年社火

2024年

2024年2月17日14時,農曆正月初八,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裕吉建材家居市場,樂都區中嶺鄉社火隊為現場觀眾奉上了一場社火表演。社火隊負責人余全昌介紹,今年中嶺鄉社火隊共有90多名演員,都來自草場村。他們中有六七十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少年,還有的是全家上陣,社火隊一進入臘月就開始排練,從節目的選擇到編排創意,大家都積极參与。

2024年2月17日15時,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巴洪村,一場充滿濃郁土族民族特色的傳統社火表演在村廣場上演。巴洪村的社火人物有「八洞神仙」、西遊記人物、濟公、山神等神話角色,也有燈官、師爺、胖婆娘、拉花姐兒、艄公、公子哥、大姑娘等角色,還有象徵民族大團結的各民族人物等,陣容十分龐大。

2024年2月21日(正月十二)在樂都區朝陽大道開展「千龍千獅鬧新春」2024年河湟非遺大會暨傳統社火展演活動。活動組織負責人介紹,活動將在海東市、縣、鄉、村四級組織千龍千獅、非遺節目、優秀社火等進行集中展演,包括燈官賜福、種皇田、藏族螭鼓舞、秧歌、土族安召舞等節目及藏族服飾、回族服飾、土族服飾、撒拉族服飾方隊等,全面展示海東市河湟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社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