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品編碼

國際商品編碼專業術語,拼音為guó jì shāng pǐn biān mǎ,即歐洲商品編碼(European Article Number, EAN),是原來只是歐洲範圍內的、而現在已是全球範圍內產品交易的商品代碼

國際商品編碼

簡介

為了適應讀碼器辨認的需要,這些代碼又被做成大家熟知的條形碼。通過讀碼器的辨認,可以輕鬆的知道貨品來源、庫存量等信息。

代碼組成及其意義

EAN有8位數字和13位數字之分,13位的組成是這樣的:

國家代碼(前3位)

生產商代碼(后4位)

國家代碼和生產商代碼由EAN各國總部具體發放和管理

貨品代碼(再5位)

這5位代碼由廠商自行設定

計算機校驗碼(最後1位)

8位的EAN是專門為小商品設置的代碼,所以其組成部分和13位EAN是不同的。

EAN會員列表

EAN的背景

早年

美國在1973年制定了以12位數字為標準的「統一產品代碼」。一年之後,為了和美國能協調一致歐洲也指定了一套類似的貨品代碼體系。1977年建立了歐洲貨品協會European Article Association,其組織成員覆蓋了全球98個國家。為了綜合美國和歐洲的產品代碼,設在美國的「均勻碼理事會」(Uniform Code Council, UCC)把現今使用的EAN稱為EAN·UCC。

更名

1981年,EAN已發展為國際性組織,改名為國際商品編碼協會。

現在

2005年EAN正式更名為 GS1(Global Standard One)。2005年1月1日起北美洲實行EAN-13的貨品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