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庵

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隰縣鳳凰山頂。佔地面積僅有1100多平方米,坐西朝東,有山門二重,布局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下院主要建築有無量殿。

千佛庵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主持興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補,現存建築多為明末所建。民國三年(1914年)和1986年也修繕過。

千佛庵

千佛庵以明代的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被稱為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1996年11月20日,千佛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命名由來

「千佛庵」 最初因大雄寶殿中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後來又因為重門額題「道人西天」,又為區別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歷史沿革

千佛庵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主持興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補,現存建築多為明末所建。殿內懸塑滿堂, 共有大小泥塑千餘尊,是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所塑。千佛庵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十三年(1656年)、十八年(1661年)分別新建了韋陀殿、製作了大雄寶殿懸塑、增修了大雄寶殿兩側的文殊、普賢兩殿。清雍正三年(1725年),千佛庵陸續增建了鐘鼓樓、僧察客座、馬王祠、修葺了摩雲閣、下院西廊、上院兩廊、山門、院路及擋土牆等等,並對部分建築進行了彩繪。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刊本《續修隰州志》卷2《重修千佛庵記》記載:「嘗謂千佛庵之在隰,允稱負郭之第一勝剎也。」民國三年(1914年)千佛庵主要修繕的地方是山下建石橋、遍植樹木、補臨崖磚欄及其它的破敗之處,並且對大雄寶殿的殘破現象進行了修飾。1986年為山體加固、填補塌方、風景區的配套建設,對大雄寶殿存在的隱患進行了落架大修。

千佛庵

地理位置

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隰縣鳳凰山頂。寺院依鳳凰山而建,三面環山,寺院建築錯落有致的立於山巔。

建築格局

千佛庵佔地面積僅有1100多平方米,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建有大小不等、高低錯落、南北對稱的建築20處,並以洞為門,把上院、下院、前院三個建築群分隔和連通。千佛庵坐西朝東,有山門二重,布局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左右為文殊、普賢二配殿,兩側有北極殿、馬王祠;下院主要建築有無量殿、韋陀殿、摩雲閣、八卦亭及韋陀殿之上的鐘、鼓二樓。無量殿為下院主殿,面寬五間,前檐插廊,殿內供無量壽佛。

主要建築

無量殿

無量殿於明朝崇禎初年建成,坐西面東而築,因為供奉「無量壽佛」取佛法無量之意稱無量殿,又因為沒有樑柱支撐,所以被稱為「無梁殿」。無量殿是小西天佛寺的法堂,也是僧人誦經、講法、皈戒的禪堂。

千佛庵

千佛庵

韋陀殿

韋陀殿位於無量殿的對面,裏面有一尊清順治五年用整根楠木雕刻而成的韋陀佛,雕像栩栩如生。韋陀殿後兩側分別有兩扇大門,分別是「疑無路」和「別有天」,都通向前院。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無量殿之上,它背山而築,文殊、普賢二殿左右拱峙。大雄寶殿是庵堂的精華所在,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插廊,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布瓦,鑲有琉璃鑲邊,中間鑲有一塊琉璃方磚。大殿的梁架,全部都是開放式的,六椽七檁前後單步梁用四柱,樑上彩畫瀝粉貼金,近似龍鳳和璽畫法,是山西明清建築彩畫中的高等級裝飾,在民間建築的實物中並不多見,彌足珍貴。殿內懸塑滿堂,共有大小泥塑千餘尊。

建築特色

建築特點

小西天可以用小、巧、精、奇四個字來概括,小西天因地形限制,又為取其西方極樂世界之寓意,把主要建築擺在東西中軸線上,將寺院依山勢自然分成三個院落。整座寺院佔地面積僅有1100多平方米,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建有大小不等、高低錯落、南北對稱的建築20處,並以洞為門,把上院、下院、前院三個建築群分隔和連通。

懸塑藝術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其精華保存於大雄寶殿。滿堂木骨泥質懸塑,貼金敷彩,金碧輝煌,富麗典雅。千尊佛像,按33重天依次排列,尊卑有序,巨細得宜。這些塑像高者達3米多,小者僅有拇指大小。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多而不亂、繁而不雜。大雄寶殿正面的五尊主佛塑像群構成了殿內華麗的塑像群的主體,佛像高達3.2米,從南向北依次為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和彌勒佛。十大弟子上方便是製作精美的「琉璃勝境」和「六欲之天」懸塑群。懸塑,又稱為壁塑,為中國古代彩繪泥塑中的一種特殊樣式。它是以架定位,上厚下薄,懸插在固定於牆上的預製木架之中的室內彩色泥塑,這些泥塑像通常是上身略向外傾斜重疊時下層的上身擋住上層塑像的腳部,上下多層重疊則產生華麗的效果。而其彩繪顏料則都以天然的礦物質手工加工而成,歷久如新,常用於廟宇內製作千佛、千菩薩及複雜背景的故事性彩塑,成為主像的陪襯。

千佛庵

這種泥塑成形必須首先製作固定的木樁,再以木條、稻草製成骨架,而制塑的過程都是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條件下,在高空憑着體力手工完成,因製作工藝繁雜,難度大,不易保存而彌足珍貴。有人說,小西天彩塑在立意、題材、構圖、技法上標新立異。匠師們以建築物內部的壁、梁、柱、檁等為依託,塑造各種人物、場景和數不勝數的裝飾物,並在各種人物和場景之間以巧妙的過渡反映相互間存在的某種聯繫,又以傾斜、俯瞰、跳躍、飛翔等各種姿態彼此協調,造成一種凌空蹈虛、俯視下界的空間感和真實感。這一獨特的雕塑形式,在有限的空間里涵容了無限的內容,大大拓展了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盡、微妙嚴凈的哲理和浪漫意韻。山西現存明清彩塑作品有23000多尊,小西天的彩塑就佔到了4%以上,而這些彩塑又塑於面積僅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內。故小西天被稱為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

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千佛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宗派別

千佛庵又名小西天,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禪宗寺院,小西天在不同時期又分為禪宗的兩個派別「曹洞宗」和「臨濟宗」。《重修廊廡碑記》下題有「曹洞正宗菩薩戒比丘隆鑒」等,說明小西天創始人東明應是曹洞宗僧人。另據 《西方聖境燈油碑記》又有「傳臨濟正宗第二十六世龍池凈土覺天禪師」的記述,說明清雍正年間的住持覺天禪師屬於臨濟宗。據此明未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應屬曹洞宗,之後則屬於臨濟宗。

歷代住持

東明(明崇禎二年——康熙初年)

興秀(康熙初年——康熙二十五年)

隆鑒、隆鍾(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四十五年)

傅靈、法霖(康熙四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

覺天(雍正三年——雍正十三年)

普寧、周淵(雍正十三年——乾隆十七年)

周體(乾隆十八年——乾隆三十七年)

沙惺(乾隆三十七年——年代不祥) 乾隆後期一嘉慶年間僧人及住持不祥

心純(咸豐元年——光緒二十六年)

顯學(民國3年——民國23年)

定泰(民國23年——年代不祥)

禪定、演善(年代不詳)

性堂(1959年—2002年)

相關文化

珍藏佛經

千佛庵下院半雲軒內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漢文大藏經明永樂北藏,據清康熙《隰州志.重修藏經殿觀音堂人祖廟記》記載,明永樂北藏為明代萬曆年間所頒佈,共有六百七十八函。原藏於聖境寺,新中國建立后,收存於小西天半雲軒。明永樂北藏是明朝宮廷刻本,是明成祖朱棣為了報答雙親的恩情於1412年下令在北京雕刻,一直到1440年才完工。因為它與永樂十年所刻的《永樂南藏》的不同,被稱作《明永樂北藏》。全藏自《大乘般若經》至《大明三藏法數》,計收636函,6361卷,1621部、千字文編次自「天」至「石」。明神宗於1584年(明萬曆十二年)補充雕刻續寫藏經,由《華嚴懸談會玄記》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經》止,共續刻了各宗著述36部、41函、410卷,千字文編次自「鉅」至「史」。因為是給為了給神宗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發願而雕刻的,所以又增添了神宗母印施佛藏經序、贊,並且附上《永樂南藏》四種經卷和目錄,計5部、16函、153卷,千字文函次自「天」至「鑒」。小西天現保存大藏經略有缺失,共計為1657部,677函、6770卷,千字文函號自「天」至「魚」。

千佛庵

藏經價值

自971年(北宋開寶四年)開雕第一部刻本《大藏經》起,中國歷代官私各種版本漢文大藏經共有21種,《明永樂北藏》改變以往折裝本藏經傳統版式,版式採用十冊成一帙的折貼式。為突出皇家刻本的氣勢,增大了字體和版式,每面5行,每行17字,每版25行。字體採用漂亮的趙體字,筆跡整齊,筆跡優美,裝訂考究。在經帙第一冊的卷首,附有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御制大藏經序和御制贊牌,以及佛說法相畫。每帙末冊的卷尾,印有護法韋馱的立像。而每冊天地所雕粗細母子線,開始於《明永樂北藏》,傳承至清《龍藏》。《永樂南藏》與《明永樂北藏》雖然都是奉旨印造,但《永樂南藏》供全國各地寺院請印,印本按不同紙質及裝幀,傳世本現在在國內很普遍。而《明永樂北藏》因為是官版,又是皇帝敕版專用,因其製作精美,裝幀精美,常被用來祭祀名山,故價值不菲,流傳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小西天所藏的《明永樂北藏》雖然經歷了歷史的風霜,有些破損,但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中所包含的宗教文化意蘊,對中國佛教文化的研究,以及對佛教史、藏經史、倫理道德乃至民間習俗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千佛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