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英文名: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一個天文研究機構,總部位於中國北京市,直屬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是1998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產物。1998年,中國科學院響應國家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政策,開展知識創新基地的部署,天文基地列入首批啟動的知識創新基地之一。1999年4月23日,中科院在院屬五台三站一中心(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雲南天文台、陝西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長春和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以及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基礎上,組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2001年3月27日,中央批複同意雲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組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2001年4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正式在北京成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截至2022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共有在職職工71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51人。設有天文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共有在學研究生359人(其中博士生242人,碩士生117人),設有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共有在站博士后31人。機構創辦有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國際優秀天文學期刊《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RAA)。

歷史沿革

北京天文台時期

國家天文台總部的前身是北京天文台,該台始建於1958年,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學位授予單位之一,也是天文學科博士后流動站設站單位。195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制定的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中提出,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內,在北京建設一個以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工作為主的現代化天文台。在經過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后,1958年2月22日國務院批准「北京天文台籌建計劃」,成立北京天文台籌備處,任命程茂蘭為籌備處主任。北京天文台的建設發展經歷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三個時期,後於1998年,在黨中央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政策背景下,中國科學院開展知識創新基地的部署,天文基地列入首批啟動的知識創新基地之一,北京天文台作為中科院直屬單位,也位列計劃名單當中。1999年4月23日,中科院在院屬五台三站一中心的基礎上,組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北京天文台為組建單位之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國家天文觀測中心時期

1998年6月,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學院啟動國家創新計劃的國家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同年,基於中國科學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建設國家知識創新基地的部署,天文基地被列為首批啟動的系列知識創新基地之一。當時,我國天文研究的安排主要集中在五個天文台、三個台站和一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就在院屬五台三站一中心(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雲南天文台、陝西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長春和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以及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基礎上,計劃組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

1999年4月16日,中國科學院批准了組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的決議。同年年4月23日,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北京天文台為總部)舉行了開幕式和掛牌儀式;5月19日,艾國祥被任命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主任,汪景琇、王宜、楊福民、嚴俊和羅國權被任命為副主任。

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建立了空間大尺度結構等9大研究領域,重點支持5個觀測基地和28個創新研究團組。組織了國家天文觀測中心首批首席研究員和研究員的公開招聘和聘任,啟動中國天文領域「十大天文研究進展」第一年評選,建立起必要的規則體系,有利於科學創新,中國國家天文台已經有了規模。

國家天文台時期

2001年3月27日,中國科學院中央組織委員會辦公室批准了設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要求,並投票贊成撤銷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設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雲南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台和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同年,批准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中國科學院天文創新基地建設初步完成。

2001年4月2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設立國家天文台為事業單位,直屬科學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與研究所處於同一級別。國家天文台本部設在北京,雲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成為國家天文台直屬單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的主要學科方向、大型觀測設備運行和觀測基地建設等受國家天文台宏觀協調和指導。 

2007年7月13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宣布進行國家天文台領導班子調整,嚴俊任國家天文台台長。

2008年11月13日,國家天文台和天津大學共同組建的「國家天文台-天津大學天文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國家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2009年6月4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驗收。

2019年5月31日,國家天文台與雲南大學簽署國家天文台-雲南大學天文研究與教育中心共建協議,共建「國家天文台-雲南大學FAST觀測大數據存儲及處理中心」。

2021年1月22日,國家天文台召開幹部大會,汪洪岩同志任國家天文台黨委書記、副台長,趙剛同志不再擔任國家天文台黨委書記職務。 同年6月18日,國家天文台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第五屆委員會和第四屆紀律檢查委員會。

2022年10月22日,國家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進同志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機構規模

組織機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本部內設有太陽物理、空間科學、光學天文、射電天文、星系宇宙學、月球與深空探測和應用天文7個研究部,涵蓋40多個科研單元;還有光學天文、太陽活動、月球與深空探測、空間天文與技術、計算天體物理和FAST重點實驗室6個院重點實驗室;以及密雲觀測站、武清觀測站、紅柳峽觀測站等11個天文觀測台站;除本部外,國家天文台擁有包括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台,雲南天文台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在內的4個直屬單位。

*上表格數據來源

人員規模

截至2022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共有在職職工71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51人。

*上表格數據來源

教學培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以天文學為特色專業,1986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國家天文台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專業為一級學科天文學,設有天文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國家天文台單獨招收研究生,入學后在北京培養。此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建立了如沙河科普基地、興隆觀測站等眾多天文科普和教學實踐基地,面向社會大眾開放。2017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被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部聯合評定為「國家科研科普基地」,每年5月20日與21日為國家天文台的「公眾科學日」。

截至2022年底,共有在學研究生359人(其中博士生242人,碩士生117人);設有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共有在站博士后31人。

*以上數據來源於

合作交流

國際交流

國家天文台與美國、加拿大、南非、法國、荷蘭、丹麥、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墨西哥、泰國、馬來西亞等35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承辦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8屆大會,聯合創建了東亞天文台(EAO)和東亞核心天文台協會(EACOA),布局並主導中阿40米射電望遠鏡(CART),參與30米望遠鏡(TMT)、平方公里射電陣(SKA)、加那利大望遠鏡(GTC)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際天文聯合研究中心、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依託國家天文台建設的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個海外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其他合作

國家天文台與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大學、貴州大學等國內20餘所大學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共同建設了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技術研發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前沿科學研究所、天文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等眾多科研機構、還先後與騰訊、阿里巴巴等高技術企業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在產業經濟、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創新。

學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天文學基礎前沿研究、天文技術方法創新、觀測裝置建造運行和空間探測科學應用四個方面。

學術資源

圖書資源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總部)圖書館位於國家天文台A總部一樓,與天文科普廳相連。這是一個以天文為主題的圖書館,服務於天文研究和教育,文獻豐富。根據國家天文台2016年3月的數據,該圖書館擁有6957本天體物理學書籍和2795本天體物理學期刊。該圖書館擁有自己的數字圖書館,並向研究人員提供數字文檔。圖書館閱覽室配備了閱讀和打印設備,用於訪問和獲取有線和無線網絡、計算機信息點和文獻。

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創辦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核心英文學術期刊《Research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RAA),還辦有中文核心期刊《天文研究與技術》和現代科普刊物《中國國家天文》。

《Research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esearch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中文名為《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創刊於2001年,2022年複合影響因子:0.703,綜合影響因子:0.542,期刊主要發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高水平原創性的研究成果。2001-2004年被SCIE收錄,2005年開始被SCI光盤版收錄;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 CSTPC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文摘AAA;、NASA天體物理數據系統ADS均將其收錄數據庫。

《天文研究與技術》

《天文研究與技術》創刊於1977年,2022年,複合影響因子:0.819,綜合影響因子:0.583,,期刊主要主要刊登天文學及相關學科的觀測研究、實測技術和方法、專題述評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有關天文新發現的研究快訊。期刊收錄於中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報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中國國家天文》

《中國國家天文》創刊於2006年,着力於天文人文結合,涉及天文學、空間科學及航天、地理、歷史、哲學等。《中國國家天文》主要用於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通過天文學學科延伸和與其它學科的交叉,集天文、人文於一體,向大眾展示天文學及其相關科學的發展和最新成就。

科研設施

國家天文台高水平建成和運行了以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國天眼(FAST)為代表的一批國際領先的重要觀測設備;擁有宇宙第一縷曙光探測陣列(21CMA)、50米射電望遠鏡(GRAS-1)、40米射電望遠鏡(GRAS-3)、70米射電望遠鏡(GRAS-4)、35厘米太陽磁場望遠鏡、2.16米光學望遠鏡、60/9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1米光學望遠鏡、暗能量射電探測實驗(天籟)陣列、中德亞毫米波望遠鏡、SONG望遠鏡等一批重要的天文觀測設備。

研究機構

國家天文台設有太陽物理、空間科學、光學天文、射電天文、星系宇宙學、月球與深空探測和應用天文7個研究部,其中太陽物理研究部擁有2個研究團組和2個觀測基地;空間科學研究部擁有8個研究團組;光學天文研究部擁有5個研究團組,2個觀測基地以及2個研究中心;射電天文研究部擁有7個研究團組,1個觀測基地以及1個研究中心;星系宇宙學研究部擁有7個研究團組,1個觀測基地以及1個研究中心;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擁有1個研究中心;應用天文研究部擁有2個研究團組和1個項目組。

*上表格數據來源

科研成果

國家天文台承擔了探月工程、行星和小行星探測工程、空間站巡天望遠鏡工程、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轉髮式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空間碎片、時空基準等眾多天文科研項目;2020年—2021年,國家天文台在全球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Nature》等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篇;此外,國家天文台出版著作60餘部,擁有專利300餘件。

2000-2021年,國家天文台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勵等國家級科研獎項19項、教育部級科研獎項1項、省市級科研獎項30餘項。

截至2023年,國家天文台憑藉先進的天文觀測設備和承擔的重大科技任務,取得在銀河系宇宙學、星繫結構和演化、恆星和緻密天體、太陽物理和行星科學等領域的重要科學成果,「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研究宇宙質量分佈」等5項重要成果獲國家科學二等獎,4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等。500米定標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等4個組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學技術獎。「利用強激光成功模擬太陽耀斑的環頂X射線源和重聯噴流」等5項重要成果入選「中國第十次科學大進步」。

*上表格數據來源

機構文化

台徽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徽由天文台形象外弧和國家天文台的英文簡稱「NAOC」構成。國家天文台台徽是國家天文台視覺形象識別的基本標識,是國家天文台的象徵和標誌。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辦台方針

「出重大成果、出優秀人才」

文化活動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每年5月20日與21日作為國家天文台的「公眾科學日」,面向大眾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2023年5月13日到該月15日,國家天文台舉辦了第十九屆的「公眾科學日」活動,此次活動以「仰望蒼穹·華夏問天」為主題,共有560人參加了線下活動,此次活動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高端科普報告,還有眾多天文觀測設備、天文觀測台站、科普展廳均面向大眾開放,一同探索天文的奧秘。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上表格數據來源

歷任領導

*上表格數據來源

所獲榮譽

機構環境

綜述

國家天文台在江蘇,新疆,雲南,吉林設有4個直屬單位,建有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台,雲南天文台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直屬單位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板倉街188號,擁有中國科學院天文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設有望遠鏡新技術研究室、天文光譜和高分辨成像技術研究室、太陽儀器研究室等科研部門,並建有主動光學、系外行星探測、自適應光學、激光光譜技術等20多個專業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實驗條件、平台和裝備。

新疆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新疆天文台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新市區科學一街150號,現有射電天文、光學天文以及計算機技術三個專業研究室,同時設有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新疆射電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新疆微波技術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射電天文與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機構,運行有南山、奇台、慕士塔格、喀什四個基地型野外觀測站。

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雲南天文台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羊方旺396號,園區佔地 500 余畝,現有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和麗江天文觀測站兩個台站,設有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團組、恆星物理研究團組、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天體測量技術及應用研究組等13個研究團組,運行有2.4米光學望遠鏡、國產40米射電望遠鏡、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1米光學望遠鏡、1.2米國產地平式光學望遠鏡等觀測設備20餘台。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位於吉林省長春市凈月潭西山長春人衛站,總建築面積3630平方米,擁有衛星激光測距研究室、光電觀測研究室、GNSS研究室以及理論研究室4個研究機構,設有阿根廷聖胡安觀測基地、吉林空間目標觀測基地、撫遠基準站、阿魯科爾沁基準站和長嶺基準站等多個野外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