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長子

共和國長子由1950年毛主席在視察哈爾濱時所提出,一般代指自建國以來大力支援了國家建設事業的東北地區,這一稱謂迅速成為形容東北工業在中國地位的最好評價。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國家採取措施進行為期3年的全面調整,至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到抗戰前最好的水平。而作為當時中國唯一的重工業基地,東北起了巨大作用。1955年第一台車床、1956年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956年第一輛汽車等100多個新中國的第一都從東北地區生產出來。

共和國長子

工業貢獻

哈爾濱

1946年4月28日,飽經風霜的哈爾濱迎來解放,作為第一座被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心城市,哈爾濱被毛澤東讚譽為「共和國的長子」。解放戰爭中,哈爾濱恢復經濟、改善民生,穩定社會,軍工生產、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幹部南下,發揮了東北戰略大後方的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管理、建設城市提供了寶貴經驗。哈爾濱三級基層政權建設,開創了政權建設新的組織形式,為其他解放區城市政權建設提供了範例。同時,哈爾濱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的啟航地。

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和哈爾濱鍋爐廠三個國家大型裝備工業企業,人稱「三大動力」,「三大動力」為哈爾濱乃至中國經濟的發展增添動力。在中國的「一五」「二五」時期,原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中,有13項設在哈爾濱,加上抗美援朝期間「南廠北遷」的16戶大中型企業的興建,使哈爾濱集聚了一批「國寶」級企業。

瀋陽

瀋陽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工業城市,是新中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中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為中國工業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素有「共和國裝備部」之稱。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雄厚的瀋陽有着「東方魯爾」「中國重工業搖籃」「共和國裝備部」的美譽,還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共和國的長子」,它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200多個第一。

1951年,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在瀋陽第一機床廠誕生。70年過去,這枚直徑2米寬、豎直徑2.4米高、重達487公斤的國徽,仍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

1953-1957年的「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建中國的若干大型項目,放在了鐵西區。當時鐵西區的鋼產量、機床產量都是中國第一。最繁榮的時期,瀋陽市99家大中型國企中的90家都集中在這裡。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瀋陽第一機床廠、瀋陽航空工業學院、瀋陽風動工具廠、瀋陽電纜廠、瀋陽飛機製造公司、黎明發動機廠這6個項目落實到了瀋陽。1955年第一台車床、1956年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等100多個新中國的第一從這裡生產出來。根據遼寧省公布的數據,截止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為102億元,佔中國14%,居中國第二位。省內重工業產值為72.4億元,佔中國22.7%。瀋陽因而一舉成就「共和國工業長子」的地位。

長春

長春是中國汽車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輛汽車在一汽誕生。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市西南的孟家屯附近舉行奠基典禮,毛澤東題詞「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原第一汽車製造廠)簡稱「中國一汽」或「一汽」,英文品牌標誌為FAW。是中央直屬國有特大型汽車生產企業,總部就位於長春市。

共和國長子

1956年7月13日,第一台解放牌卡車駛下生產線,由此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一汽被譽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而解放牌卡車就是中國汽車工業的起點。在6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解放卡車始終與時代同行,根據市場需要,實現了由長頭到平頭、由汽油到柴油、由中型為主到輕中重全面發展的轉變。2003年1月18日,一汽通過資源整合,組建成立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業務涵蓋輕、中、重全系列產品,是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卡車製造企業之一。

資源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4年,中國就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現代化的基礎是要把中國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改造成以工業為主的國家,建成工業強國。而東北的工業規模、工業水平和能力具備對這個轉換給予強力支持的基礎。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這種轉換的重要支撐。

據統計,從1958年到1985年東北共支援中國鋼材506486055噸,1958年到1979年支援焦炭3688498噸,動力機械981128台,各類人才1729887人。曾經在東北任職的李貴鮮說:「東北真正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成本的承擔者」。

在資源方面,東北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礦產資源。黑龍江和吉林各類礦產資源共有134種,占當時中國已經發現的234種各類礦產的57.2%。這些礦產資源中,擁有量排在中國首位的有10種,比如石油、煤炭、石墨、鐵礦石、大理石、石灰岩和石英等。

第二類是木材資源。東北的木材資源豐富,如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從東北開往關內的火車主要運送兩類物資:一是運木材,二是運石油。這兩類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各地,支持當地的經濟運行和發展。東北大小興安嶺豐富的森林資源保證了中國的木材供應。東北山區的森林面積約佔中國的1/3,當時中國木材產量中的50%是從東北林區輸送出去的。

第三類是鋼鐵和鋼鐵產品。「一五」到20世紀80年代末,遼寧為中國調出的生鐵量是6113萬噸,鉛、鋁、鋅、銅4種有色金屬調出量是383萬噸,水泥調出量是5 508萬噸,鋼材調出量是7949萬噸,純鹼調出量是1178萬噸。調出的鋼材占遼寧全省產量的50%以上,純鹼佔全省產量的2/3。

第四類是糧食。東北的人均糧食產量是中國最高的,所以東北的糧食往關內調度較多,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按人均計算,1949—1957年,遼寧的人均糧食產量是300多斤,而吉林和黑龍江則要達到人均600斤左右,遠高於其他省份和區域。因此,東北的糧食就成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