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彌亞

拉彌亞(希臘語:Λ?μια),是古希臘神話中一頭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獵殺小孩聞名的蛇妖。在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中,有很多像拉彌亞般有著殺害孩童舉動的女妖,而拉彌亞的特徵正在於其上半身為嬌艷女性,下半身卻是蛇類。其名字拉彌亞來自希臘語「Λ?μιο?」,意指「食道」,象徵「貪慾」,描述拉彌亞吞食兒童的形象。

拉彌亞

人物來源

拉彌亞是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與拉比(Lybie,利比亞國的人格化象徵)所生的女兒,亦是利比亞國的皇后,有著出眾的美貌。後來主神宙斯發現了拉彌亞的美色,主動與其結交,於是拉彌亞就成為了宙斯的情婦。

可是這段關係很快便被天後赫拉所揭發,怒不可遏的赫拉把拉彌亞所生的孩子全都擄走並加以殺害,又向傷心不已的拉彌亞施咒,令拉彌亞變成半人半蛇的怪物。拉彌亞在赫拉咒語的影響下,每到傷心欲絕的時候都會憶子成狂,不能抑制地到處殘殺及吞食孩童,以作報復;為了令拉彌亞無盡地受苦,赫拉更奪去了拉彌亞的睡眠(另有一說,指赫拉施咒令拉彌亞永遠不能合上眼睛,所以她會不斷地看到自己兒子被殺害的情景),令她日以繼夜地受咒語折磨而出動殺人。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作品《Lamia》(1909):拉彌亞褪下蛇皮

為了向拉彌亞作出補償,宙斯在不敢過於拂逆赫拉咒語的狀況下,賜予拉彌亞「能在短時間內取下自己眼睛」以及精於占卜的能力,在取下眼睛的時候,拉彌亞是可以睡眠的。可是,拉彌亞以後就只能夠活在仇恨與哀痛之中,不斷由妒生恨地殺害別人的孩子,令其它為人母者感受與其一樣的悲痛。

賀拉斯在他的論文集《Ars Poetica》中曾經提到被拉彌亞吞下的兒童再也無法復生,詩句內容是「Neu pranse Lamiae vivum puerum extrabat alvo」詩人亞歷山大·蒲柏把句子翻譯成:「想要拉彌亞把她所吞下的孩子復生,是否要在她面前吞下她的兒子,讓她感同身受才行呢?(Shall Lamia in our sight her sons devour, and give them back alive the self-same hour?)」

希臘詩人斯特西科羅斯想像拉彌亞與特里同產下了斯庫拉。更有指拉彌亞是由斯特拉波及亞里士多德所創作的說法。在《聖經》的武加大譯本中,耶柔米曾把象徵吸血及性愛的莉莉斯翻譯成「拉彌亞」,可見即使在基督教教義中,「拉彌亞」都代表著女性罪惡者及誘惑者。

曾有人評論拉彌亞,指「拉彌亞的主要特徵是她對血液的饑渴,那一種饑渴象徵著她們的不潔、她們的貪吃以及她們的愚昧(the chie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miae, apart from their thirst for blood, are their uncleanliness, their gluttony, and their stupidity)」。

角色形象

後世的創作家為拉彌亞的傳說添上大量駭人聽聞的成份,各類作品大都載於《蘇達辭書》內,文藝復興時期再由柏芬治(Thomas Bulfinch)收集於《寓言與成語大辭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中。在這些文藝作品中,拉彌亞的形象仍然以「嫉妒世間母親及殘食她們兒子」為主,而且大都被塑造成女性。不過阿里斯托芬卻提出拉彌亞具有男性性徵,可能是雌雄同體的生物。

學者尼古拉斯(Nicolas K. Kiessling)則把拉彌亞與中世紀史詩《貝奧武夫》中的兩種生物Succubus及Grendel作比較。在某些記載中,拉彌亞亦被想像為「誘惑者」,她們以美色勾引男性,騙其成婚,最後會將丈夫吞食。傳說古馬其頓將領德米特里一世就曾與拉彌亞所化身的妓女相交,因而惡名遠播。

在西方社會,很多母親都會以拉彌亞的傳說恫嚇孩子,要他們聽話。「拉彌亞」的故事經常被如此宣揚,逐漸成為一個熟為人知的精靈故事,並且被利用為具備訓育意義的反面工具。

角色相關

傳說

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多數泛指上述的半人蛇女妖。然而文獻中拉彌亞的涵義尚有數個指向,其概況如下:

同樣是海神波塞冬的女兒。與宙斯一起產下利比亞的女先知西彼拉的女性。專門吸食孩童血液的女性怪物群(形象是吸血鬼)。德爾斐怪物修巴利斯的別名。愛琴海萊斯勃斯島上獵食兒童的年輕女幽靈的別名。保加利亞民間傳話中的一種怪物。

文學作品

拉彌亞的原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時間更早,來自希臘的神話中對北非利比亞的一個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女怪,上半身是美麗的女人,下半身為蛇身。拉彌亞原本是利比亞一位美麗的女王,宙斯愛上她並賦予她任意消除或更換眼睛的魔力。宙斯之妻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殺死了拉彌亞的所有子女。痛苦瘋狂的拉彌亞為了報仇,把所有她能找到的兒童都吃掉或者吸食他們的血。還有一些故事說,儘管拉彌亞的第一批子女被赫拉殺死,但她還有另一些被稱為拉彌亞伊(Lamiae)的後代,這些後代是半人半蛇的吸血怪,四足,前足為爪,後足為蹄,被拉彌亞伊咬到的人只有用拉彌亞的吼聲才能治癒。也有一些傳說將拉彌亞伊當成半羊半馬怪。

而她在文學作品中達到頂峰的作品,就是英國著名詩人濟慈的敘事長詩——《拉彌亞》。

《拉彌亞》的情節與這故事完全一樣。蛇的化身拉彌亞是一個漂亮纖巧的女子,她有一次夢到年輕的里修斯在可羨的比賽中馳車居前,便迷上了他。於是她設法在途中擋住了他的路。柏拉圖的信徒里修斯被拉彌亞的美色所誘惑,墜入了情網,兩人決定成婚。舉行婚禮的那天,里修斯的導師、哲人阿波羅尼雖未受到邀請,還是來了。拉彌亞盡她無力的手所能表示的,示意阿波羅尼不要聲張,但這人不為所動,揭穿了她蛇的本性,並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拉彌亞終於在他逼人的眼光下枯萎,慘叫了一聲后,便煙消雲散了,里修斯也在失去愛人的悲痛中死去。

伯頓在《憂鬱的剖析》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百合的潔白,玫瑰的殷紅,紫羅蘭的絳紫,還有一切無生命的事物身上的光澤,月亮的銀光,太陽燦爛的光束,黃金的光輝,寶石鮮紅的閃光,以及良駒的外形,獅子的威武,飛鳥、孔雀的毛羽,游魚的鱗甲,我們都懷著特別的喜歡和讚美來觀賞。」濟慈也用這一類動植物和無生物的美來描繪拉彌亞:

她是個色澤鮮艷的難解的結的形體,

有著朱紅,金黃,青和藍的圓點,

條紋像斑馬,斑點像豹,眼睛像孔雀,

全都是深紅的線條;混身是銀月,

她呼吸時,這些銀月或消溶,

或更亮的發光,或把它們的光輝

跟較暗淡的花紋交織在一起

身體那麼像彩虹……」

濟慈:《拉彌亞》,收入《濟慈詩選》(朱維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